山友户外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伊利特

广东地方名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佛山市内的: 9、大旗头:在三水乐平镇,大旗头是清代建筑的活化石,有风格独特的建筑,建筑以规模、布局和细节取胜,占地52000平方米的古村、屋舍浑然一体。主要景点有郑绍忠故居,一个大字不识的武官,打拼为广东水师提督,成就一个传奇故事。  <BR>  <BR> 清代光绪年间,清太后慈禧下旨为水师提督郑绍忠兴建了大旗头村。大旗头古村采用的是粤中地区典型的梳式布局,集民居、祠堂、家庙、府第、文塔、村前广场以及池塘于一体,村落布局完整,每家每户都采用硬山顶镬耳式、封山墙以及“三间两廊”式样,整个古村相对完整地表现了广东农村民居的特点。  <BR>  <BR> 笔墨纸砚的有趣布局:大旗头村的布局相当有趣,村落坐西向东,南北延伸,从村南门进,村落的中心是郑氏宗祠,和其他村落一样,宗祠对面是水塘,据说代表洗笔墨池,不远处的一座三层六角的古塔就是中国乡村中常见的文塔,被称作是笔塔,再加上塔底下的两块形似墨砚的巨石,以及村前仿佛铺开的白纸般的晒谷场,就组成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相传建村的清代水师提督郑绍忠不识字,因擅武才打拼到广东水师提督的位置,因此他希望后代能通过读书做官,当然这里的文房四宝也有后人附会的成分,但也表达了广东民间历来有好学的民风,笔塔现在仍然供奉文昌君和魁星,村里的孩子读书或考试,总有家长来此“开笔”或祈求顺利。  <BR>   村口有古榕树,村里人称这一处的风景为古榕挂月,文塔旁边有木棉树,又表示村里后人能够读书做官,出人头地。大榕树因为浓荫蔽日,是村民休憩最好的场所。村里的老人坐在榕树下,有的下棋或者玩牌,有的就坐在文塔的塔基上看报纸。一只黑色的小狗睡在路的中央,池塘里有露出半只头的水牛,这一切也是今天大旗头村最经典的场景。  <BR>  <BR> 保存完整的建筑格局 :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中的祠堂、家庙共五座,从南到北依次是振威将军家庙、裕礼郑公祠、郑氏宗祠、尚书第、建威第,建筑风格基本相同,只是规模大小不同。  <BR>   这五座建筑功能各有不同,宗祠是政治文化的中心,用于祭祀祖先,据说公祠原来有四座,分别以仁义礼智命名,代表郑姓的四个分支,只余其一,家庙是家庭祭祀的地方,而府第则是私宅。从巷子内进,住宅形式为传统的“三间两廊”式,从侧门进,首先经过厨房,然后经过天井,天井另外一侧是行廊,正房三间,中间厅堂由一木屏风分隔为厅堂和卧房,卧房上为阁楼,放置杂物,木屏风前有简易神龛,供祭祖先。厅堂以木趟笼与天井相连,天井的墙面饰有砖雕,用以拜天官之用。  <BR>  <BR> 逐年醒狮依次排列:大旗头古村1994年被三水市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村民陆续搬出,现在都在村外另建住房,古村祖屋有的用来贮物或作草料房,但大部分都已经闲置,仅供参观。  <BR>   不过古村中的宗祠至今还是村民活动的场所,我们参观的时候,看到宗祠外贴着火红的对联,显然是村子里刚刚有了婚嫁的喜事。据说,是村里人娶媳妇,因此对联中有“酒薄情不薄”的字样,显示了主人家的客气。虽说是略备“薄酒”,但其实是在宗祠内摆了75桌,也算是村内的盛事,同时也可见宗祠的规模。  <BR>   宗祠是三进式,每一进由大屏风遮蔽,有这样的盛大聚会,屏风中间的两扇木门打开,就可以三进合一,因此摆得下七十几桌酒席。据说这一带的结婚风俗不同于其他地方,是男女双方各在自己家摆酒,比如这次是大旗头村村民娶隔壁村姑娘,不但这里的郑氏要大摆宴席,姑娘也要在自己的村里再开宴席,这样的风俗倒也有趣。  <BR>   除了喜宴,每到春节,宗祠内外都有许多喜庆活动,比如正月初二到十五,家中添了男丁的人家会在宗祠内挂灯笼庆祝,舞狮自然也是少不了的,宗祠内挂着醒狮头,但新旧不一,细问村民才了解到,醒狮头由村里每年添置一个新的,新旧依年份排列。  <BR>   现在大旗头村正准备开发旅游,村口一块小黑板上有一则通知,请乡邻各家各户派人出席村子召开的一个会议,内容就是古村旅游开发的研讨。开发在即,如果想看到最原汁原味、未加修饰的古村,可能要趁早。  <BR>  <BR> 三代风光的郑姓一族:大旗头村今天的建筑布局始于清代光绪年间,是清代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建。郑绍忠原名郑金,郑最初随农民军起事,后降清,改名郑绍忠。当时天下大乱,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正在上演,降清后郑绍忠四处清剿起事者,清剿有功的郑绍忠甚至得到清廷的黄马褂赏赐。1891年,时任广东水师提督的方耀因病出缺,两广总督获得清廷批准,调郑绍忠任广东水师提督。  <BR>   郑曾被授为湖南总督封振威将军,因此,古村中有振威家庙,后调任广东封光禄大夫,任广东水师提督,60岁大寿时慈禧曾赐兵部尚书并追封三代一品。郑绍忠曾与慈禧谈及家事,慈禧下旨建了此村。郑绍忠的母亲去世,郑绍忠回家守孝期间,开始修建私宅。据说郑绍忠修建私宅的款项也是慈禧太后所拨。建成后,郑绍忠请郑姓家族聚居于此。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镬耳形封山墙 独占鳌头实至名归:和许多古村落不同,大旗头村的古村落建筑格局并非对称的,比如最大的宗祠并不在整个建筑布局的中间位置,而是偏北,从村落正面看去,从南到北依次是家庙、公祠、宗祠、尚书府,而且并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宗祠无疑是村子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之所以偏处,而且退进了几米,可能与村子并非一次建成,而是陆续加建有关。  <BR>   古村内民居全部饰以镬耳形封山墙,据说这种具有珠三角地区特色的造型象征官帽两耳,又称“鳌鱼墙”,后引申为“独占鳌头”的意思,只有拥有功名的人才能采用,后来在珠三角民居中被广泛采纳,而在大旗头村的“鳌鱼墙”却是实至名归。  <BR>  <BR> 尚书府第 门脸依旧气派依然:古村内最北一列建筑是尚书府第,也就是郑绍忠最后官封尚书,为自己及家人修的府第,现在的尚书府第后部分门脸依旧,两座厅堂尚在,内进的一部分被改建成大旗头村小学,小学今年9月就会搬走,恢复尚书府第原来的布局。再往后就是“建威第”,曾经是小学的德育展室,门口挂着“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对联,和整个古村的气氛倒相当吻合。现在整个古村已经没人居住,小学也正在搬迁,剩下几个班的孩子的读书声为古村增添了无数情趣。  <BR>   古村内200余间房屋结构大同小异,排列有序,布局明显,唯一的变化就是尚书府第这一列建筑,从屋顶看就比其他民宅多些灰雕装饰,显得更加气派。  <BR>  <BR> 排水系统接近完美 :大旗头村中的房屋前低后高,从村前广场到水塘,要下几级台阶。在村里的小巷条石板间,还有一个个金钱眼,相当于今天的下水道井盖,这就是渗井,这样的布局和渗井有利于生活污水、雨水从各户天井流出,自渗井由高向低泄入暗渠,再由暗渠排到村前池塘。在村前的广场上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在一条条横排的条石中,有数行纵排的条石,这纵排条石之下,就是暗渠,几条暗渠流经每家,集纳雨水和生活用水,然后汇总,由村前池塘南侧入水口排入水塘,北侧有一出水口,水经过这样的一次循环,又经地下渠流入北江。这样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也是大旗头村的特色之一。据村民介绍,一百多年来,小村雨水、污水排放自如,从未堵塞。  <BR>   除了排水系统,古村的防盗系统也颇具科学性。比如每家每户小小的铁窗、高高的石脚,每条巷子都建有闸门楼,遇到外人入侵,门楼上铁闸落下,村子便自成坚固的防守体系。屋宇之间有天桥相通。据说墙体之内还夹有石板,嵌有钢板或钢条。  <BR>  <BR> 村游直通车  <BR>   ●从广州自驾车。上广三高速走大约1小时即可到达大旗头村,村口有标志。    <BR>   ●如果乘车去三水,我们认为比较舒适、快捷的线路是乘坐地铁到芳村客运站,搭乘大巴到三水西南镇(每20分钟一班,最晚回广州的车是晚上19:30从西南镇出发),时间约50分钟,票价13元。然后在西南汽车站搭乘到乐平的中巴(20分钟一班),让司机在大旗头村路口停车,约需30分钟。票价6.5元。返程可在大旗头村村口搭车,也可以搭直接回广州的车。    <BR>   ●到大旗头村参观,现在的门票是5元。到文塔下面购买。景区管理员郑衍谦是日常景区唯一的工作人员,人称谦叔。除了售票,他还可以为游客详细讲解古村建筑的特色。谦叔为人和善,知识渊博。从1994年开始他就在这里做管理员,已经有十年时间了。    <BR>   ●游览大旗头村后,可返回西南镇,在汽车总站搭乘二路公共汽车,坐一站就可到达西南公园,作休闲游。坐五站可到达文锋东路,这里是比较繁华的商业区,下车后举步可达三水图书馆,这个图书馆规模较大,而且开架借阅,可以到二楼查阅有关三水历史的资料,作为游览的补充。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佛山市内的: 中国佛山网址:http://www.chinafoshan.net/tour/4a/,真不错,佛山的名胜古迹全齐。  <BR> 6、均安:在顺德区,有“龙的故乡”与“中国曲艺之乡”及“牛仔之乡”之称,李小龙的故乡,主要景点有冰玉堂、李小龙故居、李氏公祠等,但门票较贵(40元)。均安人以鱼为主菜,特色菜及著名小吃有鱼生、均安煎鱼饼、均安酢鱼等。  <BR>  <BR> 均安地图:http://www.gdtravel.com/map/foshan/shunde/junan_all.htm  <BR>  <BR> 冰玉堂:座落在顺德区均安镇沙头管理区的冰玉堂,是沙头在南洋当女佣的自梳女捐资兴建的敬老院,1951年落成启用。冰玉堂座落在沙头管理区鹤岭山麓,故又称鹤岭静安舍。它是两层楼建筑,地下分左、中、右三座,中座,中座供奉着自梳女们信奉的观音,左、右座安放着已故的自梳女的灵位,楼上是木做的阁楼,是自梳女的睡眠之处。  <BR>  <BR>    自梳女俗称"姑婆",即不嫁的女子。据记载:顺德自梳女的形成始于清末,盛于民初。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当时婆媳关系可见一斑。这些女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后,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生不嫁。于是,选定良辰吉日由亲人或好友梳起发髻,表示终生不嫁,俗称"梳起",正式成为"自梳女"。  <BR>  <BR>    本世纪30年代,丝业衰落,顺德少女听说到南洋打工月薪可达数十元,遂结伴经香港乘船前往。顺德自梳女在南洋谋生,概括有两大原因:一是经济问题,由于顺德丝业衰落,在本地难以维持生计。二是婚姻问题。自梳女难免人议论,而少女到婚嫁年龄既不出嫁也不梳起的则难逃迫婚的厄运,许多少女在南洋工作多年,没有谈婚论嫁,实际上也成为了自梳女。她们在南洋大部分都是当家庭女佣,带小孩做家务。虽月入不多,仰人鼻息,但只要有一点点积蓄,都汇往家中帮补家计。人到老年,精力已衰,有的被辞退,有的连回乡的旅费也凑不够,沦为异域之鬼,能够"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实在不多。  <BR>  <BR>    40年代,均安沙头在南洋谋生的自梳女成立了同乡会。她们大都怀念故乡,希望能落叶归根,荣归故里,与亲人同住。看到一些前辈,有的无力回乡,沦为异乡孤魂,有的略有积蓄,回乡又不能与家人同住(当时的风俗自梳女不得在家居住和辞世)。她们便倡义在家乡建一间自梳女的安老院。这一倡议立即得到了众姐妹的热烈响应,纷纷表示支持,并推选同乡会第一届值理主持筹款工作,当时值理有黄焕好、黄始兴、黄秀环、黄叶欢、黄掌财等人,提出倡议后在新加坡捐款的有四百多人,在家乡捐款的有百余人,共筹得港币8万元,1949年把新加坡的捐款带回家乡,适逢祖国解放,党号召各界大力"支前",当时顺德县领导人之一黄有权,是均安沙头人,他回到家乡,组织乡亲、归侨支援前线。自梳女们响应号召,把款项借给了政府。翌年,政府归还款项,划出土地,协助建设安老院,于1951年落成,取名冰玉堂,冰清玉洁之意。该堂建成以后,凡本乡旅外姐妹,回到家乡、没有依托,均可入住,不收住宿费。入住的最高峰期是1978年,有三十多人同食同住,盛时一时。  <BR>  <BR>    近年来,新加坡华侨姐妹回来,看到家乡面貌大变、社会安定、人民安居,自己年迈已老,在外无依,纷纷回国定居,以遂落叶归根之愿。1982年新加坡同乡会又汇款6000元坡币,把冰玉堂修缮一新。便于更多华侨姐妹入住。  <BR>  <BR>    现在自梳女们都已纷纷搬回与亲人同住,冰玉堂虽已人去楼空,但是自梳女们飘泊生涯及其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历史见证。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佛山市内的: 7、逢简:史载自西汉已有人居“尚礼仪敦诗书,多衣冠之族,文物济济”“一门三进士,一家八秀才”。逢简水道多桥也多,被誉为“小周庄”,主要景点有康熙御赐的“玉练”桥、刘氏宗祠等,值得一游。逢简在顺德区杏坛镇上。村委旁的瑞昌楼,没有菜谱,全是农家菜式;有农家鲮鱼干、香蕉等特色食物。(重点目标之一)  <BR>  <BR> 被誉为“顺德周庄的逢简古村”位于顺杏坛镇,古村四面环水,古风犹存,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古朴得名居临涌而建,依河成街,轻舟往来。  <BR> 逢简近古经济繁荣,早在西汉,逢简人已达到相当高的农耕文明程度,南宋以后,更是这中原移民的避战居住地,清朝中叶以后,逢简因水路交通发达和养蚕丝织业的兴盛而逐渐繁荣。清朝末年达到鼎盛,人口上万,有3个缫丝市场,300多张织布机,产业工人1500余人,号称“小广州”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昌盛。小小村落出了不少进士、举人,曾有一家8个秀才3个翰林,出了不少当大官发大才的人。同时逢简人也不忘回家乡盖祖屋修桥修祠堂。因此,逢简曾有37座桥梁、33个坊、78间祠堂、32间审宇。时至今日,其中一部分仍完整地保留下来“古桥”是逢简古文化代表作。两桥均为宋朝逢简人李修仕所建,是当今区内最有名的古桥。村内保留至今的多处古建筑、古桥梁、古树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积聚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BR>  <BR> 下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BR>  <BR> 杏坛镇有关人士说,逢简是保护较为完整的极具岭南水乡风貌的村落。据杏坛镇文化站有关材料统计,逢简村现有历史悠久的古桥3座,其中明远桥建于1266年,历史最久;10间祠堂中最早的建于1418年,百年以上古屋15栋,百年古树10多棵。自明末清初开科取士以来,逢简村先后出了10多位进士。在光绪年间,逢简村曾传出一门8位秀才、一家3兄弟同为进士的佳话。  <BR>     <BR> 环村河涌长23公里  <BR>  <BR>   逢简村村委会办公室的刘长成年近70岁,他对逢简村的典故和传说非常熟悉。他向记者介绍说,逢简村是西江下游、锦鲤江畔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据史料记载,逢简古村是顺德区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之一,在逢简碧梧自然村曾发现唐代的文物。逢简村的祖先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村落水道、私塾和古建筑。  <BR>  <BR>   据老刘说,环村河涌水道23公里长,有众多的百年古屋、古祠堂和10多棵百年古树。逢简村的很多小巷都有好听的名字,如谷埠街、高翔街、高第街、当铺巷等。这些名字也反映了逢简昔日的荣耀和繁华。  <BR>     <BR> 当年繁华的“小广州”  <BR>     <BR> 清末,由于当时西江水道便利以及丝织业发达,使得逢简有“小广州”的美称。据说,当时的逢简是一派“丝厂日夜不停,用一船船丝换回一船船白银”的景象。这种说法虽有些夸张,但可以想象,一个万人小村落当时就有3个缫丝市场、织机300台、产业工人上千,人气是何等之旺。  <BR>  <BR>   据老刘讲,民国十八年之所以重建巨济桥,就是因为巨济桥圩市人群拥挤,导致其不堪重负被压垮。如今在桥柱上还能看见“桥面一带严禁摆卖,阻碍交通,严拿重罚”的字样,由此可见当年这里商业繁华的程度。  <BR>  <BR> 古桥·古树·古祠堂  <BR>     <BR>   生一个儿子修一座桥   <BR>   据不完全统计,逢简村里共有石桥30多座。其中巨济桥、明远桥和金鳌桥最具代表性。逢简村的每一座古桥都有一个故事,每座桥都刻有当年祖先生活的痕迹。  <BR>  <BR>   老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明远桥的故事。明远桥修建于800多年前的宋朝保庆年间,修建人为逢简村的李仕修。明远桥在明代重修过,现存为明代风格。该桥桥栏石板上刻有各种图案,其中有佛教中的万字吉祥标志。桥两边共有望柱28条,柱头雕有石狮子,桥面成斜坡形,以便车马通行,它也是佛山地区现存文献记录中最早的石拱桥。  <BR>  <BR>   据老刘介绍,李仕修曾经是宋朝的一个大官,由于政见与朝廷不一致,遂来到逢简村定居,他也是如今逢简村李氏的祖先。据村里老人说,李仕修每当有儿子出生时,就会修一座桥,李仕修一共有5个儿子,也就修了5座桥。5座桥中有4座桥的名称有记载,即巨济桥、明远桥、青云桥和青江桥。但记者在村委会翻看村志记载时获悉,李仕修是修桥在先,得子在后。  <BR>  <BR>   不管怎样,就建桥本身的意义和建筑上的表现形式来说,它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明远桥的明字是讲做人的道理,而巨济桥则寓意济人渡事,其他3座桥由于时间变迁已看不清字迹了。据老刘讲,建于道光年间的三界庙的对联里就提到这5座桥。而记者在翻看逢简李氏家谱时,也看到李仕修确实有5个儿子,其中一个叫李革的还做了南宋的国子监助教。  <BR>     <BR> 皇帝御赐三物   <BR>  <BR>   ●赐树  <BR>   据老刘介绍,逢简村村民李昌明在光绪年间中了举人,之后任海阳县教谕。他进京述职时受到光绪帝赞许,便赐予其一株由台湾进贡的金桂树(桂花树中最名贵的一种)。  <BR>   村里老人相传,皇帝所赐的金桂树不到一尺高,李昌明告老还乡后将其种于花盆中。李昌明去世后不久,其家人不知此花名贵,加上家道没落,就冷落了它。抗战时期,李家门庭荒废,一个识花之人将其挖走,以15块大洋卖给了一户梁姓人家。梁家人一直将此花当作宝贝种在天井中,直到解放后才将其移到自家门前。据老刘介绍,村中还有10多棵过百年的古树,主要是榕树和龙眼树。  <BR>  <BR>   ●赐桥  <BR>   始建于公元1700年的金鳌桥,是由康熙御赐给当时皇子的老师刘云汉的。据称,刘云汉听说紫禁城中的金鳌和玉练两座桥非常漂亮,就想亲眼去看看。有一天他假称患急症,进了紫禁城实现了此愿望。康熙听说此事后就对刘云汉讲,回乡后你也可以建此桥。于是刘云汉以“金鳌、玉练”这两座桥的风格为参照建造了金鳌桥。  <BR>   老刘还说,在清代原本建桥只准用青色花岗岩石料,但由于当时的安郡王佩服刘云汉博学,就为其题匾“天半朱霞”,因此造桥时就选用了红砂岩作为石料。老刘自豪地说,“天半朱霞”寓意刘云汉的知识如天边的朱霞,映红了半边天。  <BR>  <BR>   ●赐牌坊  <BR>   厚街巨济桥下有一个在“文革”时被毁的“进士牌坊”的旧址,记者看到路边还有4个石敦,而桥边的水中还隐约可见牌坊的12根石桩。老刘对记者说,以前远在八九公里外的勒流镇都可以眺望到这个牌坊,足见其宏伟和高大。据村里老人回忆说,这个牌坊高约27米。在谈及该牌坊的来历时,老刘说,明朝正德年间,逢简村民梁乔升中举后在工部和户部任职,由于工作出色得到皇帝赞许,遂赐他在家乡建牌坊一座。  <BR>   据村里老人称,此牌坊是广东四大牌坊之一,但史书并无记载,而记者在梁氏家谱看到了梁乔升建牌楼的记载。据老刘回忆,该牌坊共有三层,以红木建成,顶部刻有“天地同流”,中间刻有“恩荣”,底部刻有“进士坊”等字样。老刘还拿出当年牌坊的黑白照片给记者看,据他讲,这是在新加坡生活的逢简籍人士,回乡探亲时拍下的照片。而这也是惟一关于该牌坊的资料。  <BR>     <BR> 10间百年古祠堂   <BR>  <BR>   人们常说“顺德祠堂南海庙”,可见祠堂在顺德遍布之广,但在一个千人的小村还保存着10间古祠堂实在不多见。逢简保存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祠堂有刘氏宗祠、存心颐庵公祠、李氏祖祠及梁氏祖祠等。这些祠堂无论在修建年代、建筑面积和建筑工艺等方面,都有极高价值。  <BR>  <BR>   刘氏宗祠建筑面积为1116平方米,建于1418年(比顺德设县还早)。该宗祠分为首座、中堂与后座,地势前低后高。老刘介绍说,这是取“代代高”的意头。宗祠大门东西两侧还有乾坤二门和钟楼、鼓楼。中堂的东西两侧还有龙阁、凤阁。老刘对记者说,由于该祠堂建造时间太早,所以在细腻程度上还不如建于晚清时代的本村李氏宗祠和梁氏祖祠。  <BR>  <BR>   在这些宗祠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存心颐庵公祠。祠门口有一石鼓,是当时顺德县为表彰刘观成击退顺德起义军头目黄萧养所建。  <BR>  <BR>   据逢简刘氏家谱记载,刘观成捐出210亩的水稻作为粮饷训练刘氏乡民,1450年击退了黄萧养起义军。在1453年,黄萧养的部队冒充明朝官军,偷袭了逢简村。刘观成由于患有腿病不能走路而留在村中,遂被黄萧养杀害。同年,明军镇压了黄萧养的起义军,为加强管理还设立了顺德县,脱离南海县管理,取“顺应承天德”之意。  <BR>  <BR>   从金鳌桥向西走,就是曾经的“祠堂一条街”。据老刘介绍,这条不足500米的街巷上曾分布有六七间祠堂。但在“大跃进”期间,由于镇里要盖礼堂缺少木材,就把这些祠堂拆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友户外网

GMT+8, 2024-4-29 03:55 , Processed in 0.08999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