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友户外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189|回复: 23

广东地方名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23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东地方名镇 <BR>  <BR> 沙湾镇    谷饶镇    乐平镇    大鹏镇    厚街镇    <BR>   <BR> 松岗镇    丹灶镇    南庄镇    石湾镇    石龙镇    <BR>   <BR> 小榄镇    西樵镇    盐步镇    大朗镇    张槎镇    <BR>   <BR> 新塘镇    古镇镇    常平镇    龙江镇    黄圃镇    <BR>   <BR> 外砂镇    南澳县    官窑镇    长安镇    北窑镇    <BR>   <BR> 唐家湾镇    石碣镇    里水镇    潮连镇    南屏镇    <BR>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转自磨房huhu的精华贴:  <BR>  <BR> 05年1月28日《南方都市报》副刊之《名镇天下》,罗列了广东的古老小镇30个,遍布广东珠三角一带,看后,感觉不错,基本上都在一天至两天可以到达及走完的。  <BR>    于是有一个想法,利用今年的周末时间,到各处逛逛,既可阅读小镇历史,又可品味当地风情,还可一饱地方特色饮食。  <BR>  <BR>    30个小镇,未必全部行遍,当可挑而行之。  <BR>  <BR>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起做攻略,完善一些资料后,逐一行走!  <BR>  <BR>   以下为一些摘之〈南方都市报》副刊之《名镇天下》及其他旅游网站的一些资料,可惜找不到链接,期待有志的同学共同努力:  <BR>  <BR> 1、沙湾:飘色粤韵独秀天下  <BR> 2、长洲:一校名成黄埔魂  <BR> 3、石湾:古灶窑火五百年不息  <BR> 4、陈村:村前弥望皆为花  <BR> 5、西樵:蚕丝绵绵颂梵音  <BR> 6、均安:曲家之乡冰玉随风  <BR> 7、逢简:石桥流水舟自横  <BR> 8、苏村:遥忆书香在澹如  <BR> 9、大旗头:一个武官的文化梦  <BR> 10、翠亨村:宅门向东面朝海  <BR> 11、石岐:百年商埠百货先驱  <BR> 12、沙溪:循着粥香观鹤舞  <BR> 13、赤坎:骑楼倚岸望族争长  <BR> 14、会城:海滨邹鲁饱学大儒  <BR> 15、古井:崖门血战帝都落日  <BR> 16、南屏:沙田里咸水歌飞  <BR> 17、唐家湾:群英故里风云际会  <BR> 18、梅溪:夏威夷首富大宅门  <BR> 19、南门:一个皇族的背影  <BR> 20、黑岩村:天生一个桃花源  <BR> 21、虎门:炮台尚在烽烟远  <BR> 22、大岭山:幽巷深处有莞香  <BR> 23、石龙:龙脉传承八百年  <BR> 24、石排:咸钦燕岭丹崖似火  <BR> 25、南社:碧水两岸明清人家  <BR> 26、大鹏所城:将军府武风犹存  <BR> 27、罗瑞合村:聚族于斯亲仁在  <BR> 28、平海:六百载军声绵延  <BR> 29、大山下村:世居东粤绍家声  <BR> 30、秋长:秋水长烟处疑是故人来  <BR>  <BR>    广州市内的:   <BR>    1、沙湾镇:番禺区沙湾镇总面积52、7平方公里,已有800年历史,1998年以来,沙湾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广东醒狮之乡、广东飘色之乡等称号。沙湾以姜埋奶等奶制品出名,甜而不腻,值得一尝。目前沙湾正处于开发阶段,吃饭的地方随处可见。  <BR>  <BR>    2、长洲岛:又称长洲街道,原称长洲镇。长洲是珠江口的一个江心岛,岛上有闻名世界的黄埔军校,有外国资本最早投资建的厂,我国产业工人诞生地的柯拜船坞厂遗址,也有守卫广州城最后一道海上的防线的长洲炮台。从广州出发,可从鱼珠码头坐渡车船过江,或从番禺大学城直接开车上岛,也可从海珠的新洲码头坐客轮到岛。岛上瓜果以黄皮、香蕉等为主,有黄埔炒蛋、长洲粉葛和深霸王花等美食。  <BR>  <BR>     出行计划:这两个地方的发展日新月异了吧,不作计划,等有时间的时候再走。如果去,就把番禺的莲花山也走了才值得。  <BR>  <BR>    佛山市内的:  <BR>    3、石湾:“石湾瓦,甲天下”石湾历史上是岭南重要的陶器生产基地之一,素有“南国陶都”美誉,现河宕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器碎片,证明了新石器时期石湾先民就已开创制陶历史,明代正德年间修建的南风古灶龙窑,至今500年仍窑火不息。石湾有“中国陶瓷名镇”美誉。石湾现为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石湾小吃以“石湾鱼腐”尤为有特色,以蛋、鱼为原料,加生粉和水搅拌再下锅炸,香滑爽口,是当地人的最爱,如果春天来,不能错过一道“炒鸭”的菜,先将鸭斩成件,用三月里新长成的鲜笋加姜、酱油爆炒,是绝好的下酒菜。  <BR>   景点名称:南风古灶落千丈 建筑年代:明代正德年间  <BR> 亮点概述:南国陶都——石湾,蕴涵着五千年陶瓷文化而扬名世界。而石湾公仔美名海内外。深厚的陶文化底蕴也酿就了石湾新时期的辉煌,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城”、“陶艺之乡”。  <BR> 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是石湾陶瓷业繁盛时期生产技术进步的产物,是我国南方陶瓷生产技术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对石湾陶瓷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不断,完好保存至今,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且延续使用至今最古老的龙窑。邻侧的高灶也是与南风古灶同年代建成的同类龙窑  <BR> $nbsp]近年来,以南风古灶为中心,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经不断的开发建设,南风古灶旅游区的面积已近四百亩。除古窑吐艳主景点外,还有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家厅及古民居群、生态奇观古灶榕风、用五千年古陶片镶嵌的巨型文物壁画《瑞龙献宝》、保留石湾古老制陶场景的古寮场、荟萃陶艺精品的艺术长廊公仔街、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旅游区内的石湾陶塑公园,沐浴在树木茏葱、湖光山色、鸟语花香之中,有世界最大的网式孔雀园、最大型的陶塑人物《陶女》、八座大型陶柱《中华之光》和展示中外名家户外陶塑作品的陶园等。  <BR>  <BR>    4、顺德陈村:这个不用介绍了,花的海洋。  <BR>  <BR>    5、西樵:西樵山是南拳文化的发祥地,黄飞鸿就是代表。佛山西樵山已是成熟的旅游地,也不用太多的介绍。特产以山货闻名,有西樵山云雾茶、佛手瓜、紫天葵、蜂蜜以及丹桂酒,西樵大饼等。  <BR>  <BR>   樵山莲峰簇瓣,英姿绰约。七十二峰,美的造型;奇崖叠翠,美的画屏,湖光岫云,美的风韵;泉鸣瀑响,美的歌声。旖旎风光,牵动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在山中强吟坛,辟精舍,立庙宇,名流荟萃,卧虎藏龙,将心迹寄托。如今山中留下的许多亭台楼宇,云磴天梯,岸题石镌。樵山断崖峭壁,回溪叠壑,峻岭低谷,记载着洪荒时代古火山爆发的壮观景象。走进山中,手抚每一块石头,可以触摸到天地巨变,自然深化进程的悠悠足迹。  <BR>   樵山历尽沧桑,默然不语,肌体上却保留着非常丰富的人类战胜自然的历史文化遗存。被考古学者们推崇为我国华南最大的石器制造场,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距今6000?8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便在山上采石制器,打制出别具一格的细石器和双肩石斧,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珠江流域原始文明。  <BR>   泉的山、花的山、茶的山、药的山,也是诗的山。从晚唐开始,不知有多少学者名流、药师禅丈,在此讲学研文,吟诗作画,诵经论道,赏花栽茶,搜苗制药,湛若水、李子长、方献夫、霍韬、何维柏、陈恭尹、黎简、何丹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西樵山是岭南第一个产茶区,赢得了“茶山”和“理学名山”的雅号。  <BR>   西樵山胸怀博大,溶儒、佛、道三教和允文允武于一山。看那山间紫霞深处,既有古寺的沉沉钟声,也有仙馆的朝晖夕照。那群峰簇拥的云海莲台上,矗立着一尊高61.9米的女菩萨巨像,她修眉慈目,笑脸迎人。昔日年青的康有为从她的怀里拂去花光瀑影,豪迈地走出山门,开拓他的维新大业;一代宗师黄飞鸿,喝她的乳汁长大,练就一身铜皮铁骨,高举武术大旗,让中华功夫走向全世界。如今,西樵儿女更加意气风发,划动屡夺锦旗的龙舟,走在现代化最前列。  <BR>   西樵山概括了72峰、36洞、207泉、28条大瀑布、9大景区、东西2天湖,这些抽象的数字无法道出其神韵和本色。在200多年前的清王朝,曾把“云瀑”列入“羊城八景”中,但这只是缘悭一面,难以描划她的全貌。等到回归人民的手中之后,备受呵护和整饰,更显容光焕发,分外妖娆。西樵山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宋代诗人曰“碧玉峰头多胜迹,西樵名胜岂虚传”,今天才完全实现。  <BR>   地灵人杰,人杰地灵!翠,才是西樵山的本色。君不见莽莽樵山,莲峰耸翠,山泉流翠,天湖浮翠,历史吐翠,文化耀翠。翠在山中,翠在史中,翠在人心中。″樵山叠翠″,叠出的是亮丽、多姿、品味,超然与众不同。这才是以西北江和珠三角桑基鱼塘特有景观围拢之西樵名山的一份丰富。只有深入樵山叠翠中,才可以体验到她独具的魅力。  <BR>  <BR>    6、均安:在顺德区,有“龙的故乡”与“中国曲艺之乡”及“牛仔之乡”之称,李小龙的故乡,主要景点有冰玉堂、李小龙故居、李氏公祠等,但门票较贵(40元)。均安人以鱼为主菜,特色菜及著名小吃有鱼生、均安煎鱼饼、均安酢鱼等。  <BR>  <BR>    7、逢简:史载自西汉已有人居“尚礼仪敦诗书,多衣冠之族,文物济济”“一门三进士,一家八秀才”。逢简水道多桥也多,被誉为“小周庄”,主要景点有康熙御赐的“玉练”桥、刘氏宗祠等,值得一游。逢简在顺德区杏坛镇上。村委旁的瑞昌楼,没有菜谱,全是农家菜式;有农家鲮鱼干、香蕉等特色食物。(重点目标之一)  <BR>    <BR>    8、苏村:为佛山南海丹灶镇银河村委。已有800年历史,康有为的始祖居住地。主要景点有康有为纪念馆、苏村八景等。  <BR> ?康有为故居:]地址?南海区丹灶镇  <BR> 亮点概述?大山因水而灵,佳境因人而名。坐落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苏村的康有为故居,是变法的前沿,是维新的摇篮,这里孕育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戊戌变法运动领袖康有为。康有为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全国、扬名海外的一处景区。  <BR> 康有为故居由康有为纪念馆、康有为故居、康氏宗祠、澹如楼、松轩、荷塘等主要建筑和景区组成,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康有为纪念馆共由两层展厅组成,展出了康子从少年时代刻苦求学,青年时代立志报国,中年时代布衣上书,请求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机,变法失败流亡海外以及办强学会、著书立说等波澜壮阔的人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代伟人康有为为寻求真理的奋斗轨迹,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BR> 康有为故居又名延香古屋,建于1858年,康有为诞生于古屋。故居为一间一厅两房两廊的青砖镬耳屋,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清代民宅。延香古屋采用青砖墙橼木结构?古色古香。古屋大厅用黑色木板搭建了阁楼?两廊中间留有天井,古屋采光足通风好,冬暖夏凉?环境非常舒适。延香古屋是保留完好的一处清代建筑,具有很好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在这座故居中,康有为饱读中西书籍,初步形成了维新思想体系,并在此处撰写了至今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论著《大同书》初稿。康有为在故居中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青少年时期。故居也因此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BR> 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康有为故居经过不断修复,逐步形成以康氏宗祠、大同牌坊、澹如楼、松轩和荷塘在内的配套设施和景点。进入有为故居,绿树掩映、荷香沁人。清晨,千余只小鸟在树上欢唱晨曲,池塘绿波荡漾,自然景观美不胜收。  <BR> 康有为是佛山市迄今为止屈指可数的一位闻名全国,乃至海外的历史名人。毛泽东称之为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中国人”,而广大专家、学者认为,康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位圣哲。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代表人物。  <BR>  <BR>    9、大旗头:在三水乐平镇,大旗头是清代建筑的活化石,有风格独特的建筑,建筑以规模、布局和细节取胜,占地52000平方米的古村、屋舍浑然一体。主要景点有郑绍忠故居,一个大字不识的武官,打拼为广东水师提督,成就一个传奇故事。  <BR>  <BR>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建筑年代:清代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新旗村委会大旗头村  <BR> 亮点概述?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古建筑群,是清代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建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粤中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该村民居、祠堂、家庙、第府、文塔、晒坪、广场、池塘兼备,聚族而居,布局协调,风格统一。建筑群均采用硬山顶锅耳式封火山墙,内部布局采用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式。大旗头村古建筑群密集而整齐,小巷纵横,棋盘式布局,设有防火通道和防盗设施,下水道排水系统采用条石暗渠,结构非常合理。大旗头村古建筑群坐西向东,以池塘前后为背景的总体布局,前面开阔,背面封闭,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是建筑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各个学科研究我国古代农业聚落文化和广东文化地理的实例,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整个村占地约52000平方米,古建筑群面积约14000平方米,前临半亩鱼塘,塘基砌以三石块,突出部分状如壶嘴,塘边有一笔形古塔——文塔,塔下有两方石,大者高三尺许,形如砚,小者方块状如印,组成一个明显的“文房四宝”齐全的人文景观,寄希望后代“读书做官”之意。大旗头村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合理,所有屋檐的雨水排到天井小巷,自“渗井”泄入暗渠,经暗渠全部排入水塘。小巷全部以条石铺砌,方便清理暗渠和疏浚下水道。  <BR>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中的祠堂、家庙共五座,型制基本相同,分别是:裕礼郑公祠、郑氏宗祠、振威将军家庙、尚书第、建威第。大旗头村古建筑群的住宅结构布局基本相同,只是规模大小不同。  <BR>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的住宅形式为“三间两廊”式,天井两侧是行廊及厨房,正房三间,中间厅堂由一木屏风分隔为厅堂和卧房,卧房上为阁楼,放置杂物,木屏风前有简易神龛,供祭祖先。厅堂以木趟笼与天井相连,天井的墙面饰有砖雕,用以拜天官之用。山墙立面开窗少且小,山墙顶为锅耳式封火山墙,下有草尾装饰,入户门为框门,上有门罩,大旗头村每栋住宅的墙裙至少有40公分,且为大石板墙裙,加强防潮效果。房屋结构为山墙承重。大建筑群从西向东,群体布局整齐密集,小巷纵横,东有池塘、晒坪及麻石广场,西有广场及池塘,南北两侧均为其他姓氏家庭的旧民居。  <BR> 大旗头村古建筑群的房堂全部建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分房过程,这体现了粤中民居的家庭繁衍的历史,随着一房一房分下去每分一房人建一幢房屋,建了房屋又建神祠堂、家庙,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片整齐、划一、密集的村落建筑群组。整体看来,大旗头村古建筑群的保护还相当完整。  <BR>  <BR>     出行计划:1、逢简、均安、大旗头是这里的首选。杏坛、均安相距不远,据载逢简是个值得留恋的地方,就将逢简和均安连在一起走,两天够了。大旗头在三水的乐平镇,最远,很难安排,但也值得去走,茅盾啊。  <BR>     2、石湾、西樵、苏村可安排在一起走走,捎带把大旗头村带上,应该是可行的。两天吧。  <BR>  <BR>    在中山市内的:     <BR>    10、翠亨村:在中山境内,孙中山的故乡。  <BR>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以翠亨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坐落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在中山市区东南方17.6公里处,广(州)珠(海)公路主干道旁。北距广州约100公里,南距澳门约30公里,隔珠江口水域与深圳、香港相望,陆地与珠海市毗邻。翠亨村傍山濒海,气候宜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置身于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的公园环境之中。  <BR>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建馆于1956年,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注重保护好孙中山故居和馆藏文物的同时,注重保护孙中山故居的文物环境,并加以充分的利用。目前,向观众开放参观的面积约6万平方米,开放的主要景点有: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听太平天国反清故事的雕塑、孙中山试验炸药处--瑞接长庚牌坊、翠亨民居展示区、翠亨农业展示区、中山鼎等,逐步形成以“孙中山和他成长初期的社会环境”为主题,兼具历史纪念性和民俗性、立体而多元化的陈列展览体系,充分地再现了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体系和革命实践,再现孙中山出生和成长初期的社会历史环境,使人们加深对孙中山这一伟大人物的了解。  <BR>  <BR>    11、石岐:也在中山境内,特色小吃有石岐乳鸽、杏仁饼等。有充分体会百年商埠百货先驱的中山民俗风情。  <BR>  <BR> 一、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概况:  <BR> 1、地理位置  <BR>   孙文西路位于中山市城区石岐铁城西门外,西连津渡(石岐河)南绕烟墩山,东达仁山(即现在孙中山纪念堂),构成"山、水、城"的格局,也成为石岐商业、文化、交通中心。  <BR> 2、历史概况  <BR>   孙文西路古称迎恩街,从隋唐时期开始到1925年间逐渐拓展,形成今天的格局,与铁城形成中山市八百年历史,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孙文路。孙文西路一带凝聚了中山市60多万海外侨胞的乡情,他们祖祖辈辈回家乡建了不少住宅、食肆、酒店等楼宇,使孙文西路日益繁华,期间先后建成的有"十八间"、"天妃庙"、"泰东戏院"、"思豪大酒店"、"先施公司"、"汇丰公司"、"福寿堂药房"等历史遗迹以及众多的茶楼、食肆,这些建筑物大部分建于清代至解放前年间,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  <BR> 3、改造情况  <BR>   1995年初,市政府立项、规划设计"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1997  <BR> 年开始对其进行修建。修建进程中以保护恢复为主,改造开发为辅,以城市文脉为主线,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的功能,在历史、建筑、饮食、习俗、文化等多项层面上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孙西步行街东起悦来路口中山百货大楼处,西至中山商业大厦,全长约529米,路宽15米,占地200亩,先后分一、二期工程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共有商铺137家,全部工程于98年9月19日竣工。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4、建筑风貌  <BR>   孙西步行街两侧的低层建筑风格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式殖民地风格建筑与岭南骑楼建筑的混和,建筑学上称为"南洋风格建筑",是欧亚混杂的"南洋"文化的重要表现。"南洋骑楼"极具历史文化欣赏价值,又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无论刮风、下雨、日晒,游人顾客均不受天气的影响。骑楼建筑往往几座或十余座毗连一起,形成参差错落的连续界面效果,外观统一。建筑均以2-3层为主,少量4层(如中国银行钟楼、思豪大酒店等),从地面至女儿墙平均高度在16米左右,街道宽度为12米,与建筑的平均度成3:4的空间比例关系,在正常视角内,形成了舒适宜人的外部空间尺度和步行街形象。  <BR> 5、步行街历史简介  <BR>   孙文西路古称迎恩街,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为孙文路。从隋唐时期到1925年间逐渐拓展,形成今天格局。马路两旁是经历数十年、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建筑物体,至今仍然保留着古建筑艺术色彩。从民国时期开始接受西方建筑造型,又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造型,至今还幸存着精湛木雕、灰塑等中西合璧建筑物体,弯曲自然的商业街,舒适怡人的外部空间尺度,南洋风格的骑楼,整个街区外部空间与功能有机结合,这一切记载着石岐城区的形成和各个发展阶段,更凝聚着中山市60多万海外侨胞的乡情,既颇具历史文化欣赏价值,又有纪念和爱国教育意义。  <BR>   由于房屋年久风化,墙体立面严重剥落,杉木楼板受腐蚀,柱头出现裂缝等建筑质量问题,既使南洋骑楼失去了原有的风格,又与现在的城市建筑形式及现状风貌不协调。为了保护这一历史建筑群同重塑孙文西路悠久繁华的容貌,中山市政府结合旧城改造,于1997年8月20日开始分两期对孙文西路进行施工改造,至1998年9月19日全面竣工,历时一年多时间,将孙文西路更名为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修缮后的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再现迷人的风韵和焕发着蓬勃生机。街道上花团锦簇,昔日灰色的建筑物披上了粉红色、米黄色……的盛装,街道两旁增加了长椅供游人休憩。昔日档次不高的商铺也焕然一新,带给人们一个亮丽的视点,新旧文化在这里完善地对接,传统和现代有机地揉合一体,这相容不悖的融汇令百年老街飘逸着一片迷人的文化气息,成为中山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为外来游人提供一个风格独特的旅游景象,也为本地市民提供一个集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好去处,给人们一派繁华兴旺之景。  <BR>  <BR> 昔日孙文西路的百年老店  <BR>  <BR>   福寿堂--始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址在今石岐孙文西路154号,创设者为石岐南下(三仙庙)李某。第三代负责人为李瑞文,1923年曾任中山县商会"路工董事会"会长,领导修筑马路。第四代负责人李鸿标曾任县商会常委,有石岐"商界才子"美誉,30年代兼任石岐商团大队长,1946年至1950年期间任中山纪念图书馆长。50年代经理为李鸿标庶祖母刘月清,后赴港定居。该店规模较大,曾有员工30人。自制膏丹丸散和加工鲜明熟药,在邑境四方皆有名气。1956年参加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仍沿用福寿堂老字号,知名度颇高,已有130年历史。  <BR>  <BR>   汇丰公司--清末开业(一说辛亥革命时正式开张),址在今石岐孙文西路邮政营业部。是一间规模较大,有四层楼四铺面的侨资公司。主营百货,分设服装、毡帽、钟表、眼镜、玩具、罐头、烟酒、糖果饼、床上用品等专柜。为了招徕生意,公司在四楼开设茶楼,并在天台设茶座,兼演粤剧。为保存该企业,20年代筑建马路时,政府只好取曲道。战前,该公司生意兴隆,成为县内商业零售额最多的单位。中山解决后,50年代曾用作工会工人俱乐部,后又改作县邮电局。  <BR>  <BR>   永安侨批局--始于民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美物资短缺,金币比兑低于我国银圆。交战国家青年纷纷入伍打仗,华工工价较高,侨汇猛增。中山竹秀园村华侨郭泉、郭乐、郭顺,先在沪港开设永安公司。获悉家乡侨汇增多后,迅即分资入主石岐十八间的汇源银号,将其改组为中山永安侨批局。并将楼房改建为钢筋水泥水磨青砖结构,楼高五层半(址在今中国银行孙西分理处),由郭灿英出任司理,主要业务办理侨汇兼营找换、储蓄、按揭、"燕梳"(即保险)。因郭氏信誉甚佳,故永安侨批局在乡邑侨汇业务中,占了75%至80%。1949年8月,因政权更迭而断汇,1950年1月重新工商登记,恢复侨汇,由国家管汇,不搞公私合营,继任司理郭彦文。  <BR>  <BR>   公益纸料店--1921年,县长吴铁城倡导石岐拆城筑马路时,黄栋初即从明代开设的金玉楼纸料店辞工出来,集资2500两白银在十八间开设公益纸料店,并自任司理,1931年,黄森继任司理。经营纸料类、各种文具、爆竹、冥镪、年宵玩具等,在邑内同业中执牛耳。新址在孙文西路158号,门面为子子 铺,156号后座为加工场。1952年12月22日登记资金100586.42元,员工30人,资金和购销额在百户同业中仍居傍首。1956年加入全行公私合营,公方代表吴周帜,经理黄森(后曾任石岐市商业局副局长、石岐市第三届工商联主委、石岐市首届政协副主席)。  <BR>  <BR>   思豪酒店--址在石岐孙文西路,原商会东侧。该址于民国13年(1924年)间,曾由澳洲归侨郭泗泉在此处开办私营香山银行。但昙花一现,两三载就结束业务,后由其他商号租用。抗战期间,遭受敌机轰炸而成颓墙瓦砾。抗日战争后,县商会会长李德联回邑复员,先购此地,迅即兴建五层楼宇作豪华酒店,时称设备一流、新颖。实际上,大部分家具是香港思豪酒店更新替换出来的。商会会长李德联有禾田、米机、电厂、酒店旅店等股份,1950年全部被没收充公。该酒店现名为石岐旅店。  <BR>  <BR> 昔日孙文西路的旅店  <BR>   昔古,传递各级政府文书的快马(包括人和马)中途休息之所,称"驿"。快马到驿后,凭官府牌子验明,人粮马草由驿供给(但京城招待外国来宾或不同畛域之官员住所,档次较高,称为"驿馆")。而民间商业性质、代客存放货物和留住客商之所,称为"栈"。辛亥革命后,我国企业界人士,仿效西方逐步开设旅店、酒店、饭店、宾馆、别墅、山庄、寓所等。  <BR>    中山毗邻港澳,经营此业者,由前清沿袭至民国时期,俱称为旅店。  <BR> 1946-1949年期间,孙文西路规模较大的旅店石岐镇总商会东侧的思豪旅店和大庙下8号的金城旅店。解放前的旅店,设备简陋,仅设有六床大房、双床中房、独床单房、雅洁厢房(内配置大床、麻将台各一张,几椅若干)四类房。所有家具是木器。客商入住先到帐房登记。入到房中,首先看到" 携来杂物贵客自理"字样。这时,服务员(茶房)见客人来到,立即泡上一壶茶,并向客人说明厕所、浴室在何处,还介绍饮食饭店,车般交通班次时间等。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12、沙溪:主要景点有圣狮牌坊、溪南古塔、中明亭村、武探花牌坊等。八百年的闽南移民文化。特色小吃有沙溪名粥等。  <BR>  <BR>     出行计划:这方面的资料太少了,等待相关资料再作计划吧。  <BR>  <BR>     <BR>     在珠海市的:  <BR>    16、南屏:在珠海境内。容闳的故乡。体验水乡蛋家风情、咸水歌等。特色小吃有狗肉煲、荷叶蒸水鱼等。  <BR>  <BR> 容闳的故乡南屏  <BR> 容闳留美之后仅返乡3次 即使算上7岁起在澳门读书的日子,容闳在南屏的时间也少得可怜:18岁留美之后,仅仅返乡3次,都是短暂逗留。然而,“家乡”对一个中国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事物,犹如生母。  <BR> 爱母亲是不需要理由的,不爱才需要理由呢。因此容闳毫不犹豫地剃掉胡须。  <BR> 为了让母亲高兴,他还这样跟母亲解释自己获得的耶鲁毕业证书:“儿今既以第一中国留学生毕业于耶鲁大学,今后吾母即为数万万人中第一中国留学生毕业于美国第一等大学者之母。此乃稀贵之荣誉,为常人难得”。  <BR> 南屏以“买办之乡”而闻名  <BR> 《香山县志》里有诗描绘南屏说:“稻香秋雨后,蚕语夜声稀”、“牧童村外笛,驱犊下黄昏”。不过,那样的情景,在容闳出生时显然已经被改变了。  <BR> 1535年葡萄牙人贿租澳门后,澳门便渐渐成为西方国家借以从物质与精神上侵蚀古老中国的据点,而临近的香山县,则成为中国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地区之一,以“买办之乡”而闻名。  <BR> 西大街还保持原有名称 容闳故居所在的西大街今天还保持着原有的名称,由此想来我们在南屏看见的一些古色古香的街名也是百年未改的:长巷、长房街、卓斋街、曲江里……而且,好些在当年堪称奢华的小楼竟然就完好地隐在这些曲曲折折的小巷深处。据说最出名的一座庭院就在卓斋街,当年宁静主演的反映澳门历史的《大辫子的诱惑》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连楼梯扶手的木栏杆也是一根一根雕花的,精致之极。屋里的人说,祖上是买办,现在家族还有很多人在海外做事。  <BR> 容闳自传透露出洋原因  <BR> 容闳在自传里说,“意者通商而后,所谓洋务渐趋重要,吾父母欲先着人鞭,冀儿子能出人头地,得一翻译或洋务委员之优缺乎”——想来那些“买办之家”,对于容闳父母是有极大诱惑力的,这也就是他们舍得容闳远洋美国的内在动力吧,犹如容闳孙子容永成接受采访时所言:“那时去美国,就譬如今天去月球,不知道几时能回来,甚至,回不回来得了”。  <BR> “我甄贤兮,秀毓南屏”  <BR> 容闳在南屏的祖屋还在,但已经易手他人了,而且,除了几面残墙、屋顶的椽木及嘎吱作响的木门外,其余几经修缮,早已面目全非了。然而,容闳捐资倡建的甄贤学校迄今仍是孩子们读书的地方。  <BR> 捐资倡建甄贤社学  <BR> 清道光年以前,南屏甚至没有私塾,只有少数富家子弟可以去十多里外的前山翠微书院或澳门学校求学。  <BR> 1871年容闳为招募留美幼童而回乡,“因思有以教其乡(南屏)之人,务在教育子弟,造就人才,以备他日国家之用”,便捐银500,带动乡人集资,建起了甄贤社学。  <BR> 据资料记载,那时,容闳旧居已经破败,无法居住。容闳却不思整修自己的家,而搬去兆六容祠住,在那里与乡亲商讨办学。  <BR> 1902年,容闳被清廷通缉,在即将逃出祖国前最后一次回到南屏,还在想着要将甄贤社学改为西式学堂,并在南屏岚园办一所中学,甚至中学的图纸都画好了。  <BR> 甄贤社学改名“甄贤学校”  <BR> 甄贤社学首次招生30人,后来又扩展为四个分社,设在乡内容氏的盛茂祠、松隐祠、濠湾祠、良祖祠,每分社聘教师一人,学生总数逾百人。  <BR> 1905年,在全国学制改革呼声的冲击下,清政府废除科举。甄贤社学又一次复议了容闳在3年前提过的改社学为新学堂的主张,于1906年正式改名为“甄贤学校”。  <BR> 当时容闳已远在美国,仍被推为名誉校长,南屏出生的留美幼童容星桥为第一任校长。  <BR> 1912年容闳去世,对他满怀敬意的容星桥筹款再次扩建该校。  <BR> “甄贤学校”四字今犹在  <BR> “甄贤学校”四个字今天仍然保留在南屏甄贤小学校内,魁星楼、礼堂和作为活动室的小平房也保留着。  <BR> 正对校门的墙上,嵌有“我甄贤兮,秀毓南屏”几个字。这取自百年前的甄贤学校校歌。“甄贤”意即选拔贤能,取名“甄贤”,应该暗合容闳当年挑选幼童出洋之举。  <BR> 采访甄贤小学时,校方推荐即将退休的张妙萱老师给我们讲述历史。张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南屏人,1957年就读甄贤学校,后来又在该校当老师。她推测,自己看到的甄贤学校,校园面貌可能与原来相差不多。  <BR> 张老师说,那时,学校里有个比现在大很多很多的操场,村里所有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BR> 学校里还有花园、池塘。张老师最怀念的是那个很大的池塘,在魁星楼与活动室之间,用石条砌成,周围绿树如茵。那时,魁星楼两侧都有高高的走廊,孩子们从魁星楼下课出来,穿过走廊,无论往哪边望,都是风景。  <BR> 故乡即中国  <BR> 常听人说,珠海在近代史上的地位是被低估了,因为,如果把出自珠海的近代名人视为一个群体,那么,这个群体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教育上的作用都不可小觑。而细细研究这个群体,他们中不少人的成就,都与同一个名字相关,即容闳。  <BR> 按目前专家们考证的结果,容闳带走的120名幼童,至少有17人来自珠海。他们的出类拔萃者如唐绍仪、蔡廷干、唐国安、蔡绍基、容星桥、梁如浩、容尚谦,都是名垂青史之人。  <BR> 中国情结在故乡已形成  <BR> 当然容闳之意并不仅在家乡,而是要“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对这样一位伟人来说,故乡即中国,或许我们可以由此理解为什么《西学东渐记》中,他对自己在家乡办的这所甄贤学校竟然只字未提。  <BR> 研读容闳生平,在世84年,其中39年却是在美国度过的,若是从18岁出洋算起,此后65年中,一大半的日子容闳都不在中国。1851年,容闳正为大学学费而焦头烂额,他所在的孟松学校打算资助,前提是他必须学习神学,并且回国传教。  <BR> 容闳断然拒绝,理由是:“我需要行动上的完全自由,利用一切机会为中国谋福利”。那一年,容闳仅仅23岁。因此,我们可以说,容闳的中国情结或者说民族情感当其在故乡南屏时业已形成 。  <BR> 处处流露对故乡的眷恋  <BR> 容闳在耶鲁毕业前夕,曾手书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容闳无疑是赤子,彻头彻尾的爱国者,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仍然念念不忘祖国。而他对祖国的感情里,显然是与他对故乡的感情密不可分。  <BR> 1902年,遭清廷通缉的容闳打算回到美国。那年他74岁,自知此一去美国,再无回来之时。临行之前,他想再看看的地方,仍是故乡南屏。皓首苍颜的容闳在南屏为列祖列宗上香,叩别了父母坟茔,才怆然去国。  <BR> 1909年,容闳出版英文自传《西学东渐记》,其中提及母亲时,他这样写道:“予此时胸中爱母之沈,恨未能剖心相示”。  <BR> 容闳让故乡人引以为荣  <BR> 1912年,容闳与世长辞。从那年起,近百年间,容闳足迹曾至之地都在不断地纪念这位伟人,从大洋此岸到大洋彼岸。容闳其实是辜负了父母期望的,因为他既没有做买办,也没有给自己家族留下那些迄今还让人感觉美伦美奂的居所。然而,容闳为中国所做的一切,足以让他故乡的人们引以为荣。  <BR> 杨义:与“容闳”结缘 纯民间的、以自己本地历史人物为对象的“研究会”不知道在其他地方有没有,反正杨义想方设法在珠海成立了一个,取名“珠海市香洲区容闳与中国留美幼童研究会”,他自己做秘书长。  <BR> 研究会所在的办公室设在沿河东路,墙上挂着装裱成一样规格的容闳像、容闳生平简介、容闳手迹以及1-4批留美幼童列表,还有一幅很大的字画,写着“疾风劲草”。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17、唐家湾:也在珠海境内。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的故乡。主要景点有唐家三庙、白石街、华侨村、唐家共乐花园等。特色小吃有官塘茶果、唐家老汤、其澳泥煨鸭等。  <BR>  <BR> 1、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    <BR> &nbsp;&nbsp;&nbsp;&nbsp;唐绍仪,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以担任过清廷巡抚、尚书和民国总理而蜚声政坛,又以就任民国广东省中山县长而被毛泽东引为“能上能下”的例子。他一生从政经历迂回曲折,起落沉浮,但无庸否认,唐绍仪在晚清为争民族之权益、维护中国西藏主权及创建共和方面,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BR> 唐绍仪,1862年1月2日生于珠海唐家,又名唐绍怡,字少川,父亲唐巨川是上海的茶叶出口商。1874年,唐绍仪被选派为第三批留美幼童去美国读书,从小学进中学,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文科。1881年归国后,被安排在天津的洋务学堂读书,1885年进入天津税务衙门任职,1889年底被委托驻朝鲜汉城领事,在任期间表现出干练的外交才能,并认识了当时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袁世凯。1896年10月,被清政府正式委任为中国驻朝鲜总领事,1898年回国。  <BR> 1901年,唐绍仪被任为天津海关道。在任期间,办理接收八国联军分占的天津城区,收回秦皇岛口岸管理权等事务,成就斐然,令同僚门刮目相看。袁世凯亦上奏朝廷,称唐绍仪“历办各事,多历持大体,补救于无形之中”,“两年以来,中外相安,无大枝节者,实唐绍仪赞佐之力居多”。  <BR> 1904年,唐绍仪被任为全权议约大臣赴印度与英国代表谈判有关西藏问题。唐绍仪坚持民族立场,运用灵活的外交手段,力主推翻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订立的所谓《拉萨条约》,挫败了英国妄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割出去的阴谋。唐绍仪在西藏谈判中的成就,使他晋升为外务部右侍郎。此后,又参与主持了中日、中俄关于东北问题的谈判,在客观条件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他力争避免损失过多的权益,抑制了日本在东北扩张的野心,并完全拒绝了俄国企图保留在东北利益的要求。  <BR> 自1906年起,唐绍仪先后被委为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税务处会办大臣、邮传部左侍郎。1907年出任奉天巡抚,并负责东北地区的对外交涉。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起用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唐绍仪出任袁内阁的全权代表,赴上海与南方民军总代表伍廷芳谈判议和,最终达成了确定共和体制、优待清室、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的协议。  <BR> 民国初年,唐绍仪由黄兴、蔡元培介绍,并由孙中山监誓,加入了同盟会。当酝酿新政府总理人选时,唐绍仪得到了革命党人和袁世凯的推选及任命,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于1912年3月25日到南京组织新内阁,4月迁往北京。唐绍仪勤于公务,注重办事效率,使政府呈现一派新气象。但由于袁世凯习性大权独揽,对唐绍仪推行责任内阁制、“事事咸恪遵约法”甚为不满,在用人、财政、遵守《临时约法》规定的总理附署权等问题上,两人的裂痕加深。唐绍仪遂于6月15日愤而提出辞呈,时任总理不足3个月。此后,唐绍仪寓居上海数年,与人集资创办金星人寿保险公司,自任董事长,但他仍密切关注着政治舞台,并多次拒绝袁世凯和北洋军阁的拉拢利诱。  <BR> 1917年8月,唐绍仪南下参加护法运动,被孙中山任命为护法军政府财政总长。后来,因与孙中山的政治观点不一致而分野,但私交仍笃。1921年,唐绍仪返乡居住,极少参与政治活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唐绍仪挂名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和国府委员。1929年唐绍仪就任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主席,在就职词中表示要用25年的时间,“将中山县建设成为全国各县的模范”。1931年3月6日,唐兼任中山县县长,集中精力实施建设模范县的计划。他在任时比较注意为政清廉,革除官吏衙门陋习,并微服察访,及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布衣县长”之称。1934年因与军阀陈济棠的矛盾而不得不离职,持续了五年的中山模范县建设高潮也随之烟消云散。  <BR> 抗日战争爆发后,唐绍仪留居上海法租界。蒋介石促其去内地,日本侵略者诱其充任傀儡政权头目,唐均不予理会。1938年9月30日,在其寓所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暗杀。唐绍仪1909年至1915年亲自创建的唐家“共乐园”旧址,现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BR>  <BR> 2、灰瓦青砖 诉说百年风雨  <BR>  前面一条塘/二闸围一乡/一间祠三塔上/左边门阁似牌坊/右边瓦瑶真排场/塘园果子喷鼻香/人人行过都旺上/真系会同村仔好村场。”  <BR> 一曲朗朗上口的歌谣,描绘了一个悠然安详的世界。它,就是隐约在凤凰山麓的老村——会同。从1836年始建至今,会同村已经走过了近170年的岁月,作为珠海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近代村落,从城市尘嚣中走出来的都市人,第一眼看到会同村多少会觉得有些恍惚:青山之麓绿水之畔还掩映着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老村。“真没想到珠海还有这样的好地方!”  <BR> 下街:尽显岭南建筑风采  <BR> 会同村自东至西由上中下3条大街构成,其中一进村口便能看到的下街是全村建筑的精华所在。在这条不过数百米长的街边,参天古木的掩映下,会同祠、调梅祠、莫氏大宗祠三大宗祠和南北碉楼等会同村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筑一字排开  <BR> “当年是个叫黄会同的人选中了会同这块风水宝地,又把地让给了我们祖先,所以我们专门修了会同祠来纪念他。”过去下街上还有仰云山馆、张王爷庙、候王庙、华佗庙,街对面便是个好大的半月型荷花塘,“好漂亮的!”岁月流逝,经历了一百多年的下街已经不复当年的景象。荷花塘被填去大半,有的村民还在上面建造了新式小洋楼,仰云山馆和三庙也早被拆掉,现在那里是会同小学。  <BR> 只有三大宗祠和南北碉楼还留存着当年恢宏的气势,但却明显带着几分残破。三大宗祠都是硬山顶、青砖墙,仔细寻找,还可以辨认出石雕、砖碉、木雕、壁画上的山水花鸟,栩栩如生,毛主席万岁之类的大红字样依稀可辨。  <BR> 北碉楼是下街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这个四层高的建筑,既有西洋钟楼特色又有岭南碉楼风格,与会同人海外及港澳谋生不无关系。如今,楼体上的“云飞”两个大字同南碉楼上对应的“凤起”一样,已经很难辨认,南碉楼边上便是只剩下几米南闸门和围墙,村里人说:“这个门可神了,门梁已经歪了几十年,石门就是不倒。“闸门上四个大字明显地被涂抹过,已经很难认出,:”一边‘南控沧滨’,北闸门上是‘北环紫极’。”  <BR> 民居:损毁严重古风犹存  <BR> 如果说下街让人惊艳,会同村的民居则让人流连。村里一共有40多座民居,家家都是灰瓦青砖飞檐斗拱。上中下街和几条南北贯通的小巷,把四四方方的村落划成了几部分,也把所有的民居都连在了一起。因为村子是依山势而建的,有着斜斜的坡度,小巷也就斜着上去,有的地方还修了几节台阶,使村落有了几分层层叠叠的意思。 漫步在村内的纵横街巷中,古风犹存,几乎随处可见岁月斑驳的痕迹。许多人家门前还竖着依然可以使用的趟栊,落满灰尘的百叶窗静静等人推启。大树从黑褐的残墙伸出枝叶,牵在各家各户门前的电线,因为落了几只麻雀而生动起来。在会同,民居的门廊、庭院都有精美的砖雕,梁面有图案粉画,木雕更是随处可见。就连老屋里许多已经闲置多年的物件,张建军都当成了宝贝:“这些风车、石磨、米桶,全都是做展示民俗的好东西!”  <BR> 除了清一色的岭南民居,会同村里还有一座明显带有西洋风格的民居——缉庐。这是由莫氏后人莫如恩为纪念父亲莫缉卿在1934年建造的,分为前后两部分,中间夹着小小的庭院,屋顶还设有小凉亭。几年前,莫如恩的后人又花了40万将缉庐重新修缮,送给会同村作为行政办公处和村里的幼儿园。栖霞仙馆:斑驳痕迹诉说传奇  <BR> 很多人想象不到,一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会同村,竟然是当年香山县最早用上电灯、看上电影的村子。这个传奇要从会同村最著名的建筑——栖霞仙馆说起。上个世纪20年代,莫咏虞曾经身患疾病,经一位叫阿霞的婢女服侍而渐渐好转。为感激她的悉心照料,并且认为其有“旺夫相”,这位莫大富商向仅20岁的阿霞示爱,欲纳其为第9妾。然而,阿霞拒绝了这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的机会,并假称终身不嫁。于是,便有了栖霞仙馆这出于“积善”的禅院,让阿霞和其他女尼在这里修行。  <BR> 仙馆建成后不久,大约在1922年的下半年,莫咏虞托人从英国买回了一台发电机运到香港,并历经周折运回老家会同村,让栖霞仙馆内的尼姑们也用上了电;而为了怕女尼们守不住清苦,莫咏虞还每隔几个月便特意从香港请来电影队为她们放映卓别林的电影。这样一来,会同村便成了当时的香山县最早用电和看电影的村落。当时的会同村还有香山县“小澳门”之称。  <BR> 推开未上锁的铁门,迎面就是掩映在疯长的荒草和参天的古木中的主楼,一栋带着西洋建筑风格的禅院,有拱形的门洞和当年进口的彩色地砖。在鼎盛时期,这里曾有5名年轻的女尼修行诵经,还时有别处的尼姑来这里做法事,磬声阵阵,钟鸣不止。现在已是人去楼空,徒留萋萋荒草。  <BR> 站在禅院的露台上,可以俯瞰仙馆的全貌,依稀看得到兰亭、茅亭、暖阁,还有观音喷水池的残垣都掩映在荒草之中。村里的邱主任说,如今这里最值得看的就是几株古树了:一个是珠海最大的仁树,一个是珠海最大的鸡蛋花树,还有那棵木桂树,说不定是珠海惟一的了!  <BR> 会同村简介  <BR> 会同村位于唐家湾镇金鼎西南10千米。十九世纪30年代,莫、鲍、欧阳3家人约定自不同地方会同一起到该地建村,其后命村名为会同,沿用至今已近170年。会同村的三姓人员中,唯莫氏发展成为最大一族。莫氏家族的莫仕杨、莫藻泉、莫干生祖孙三代,为香港太古洋行担当买办达60余年之久,当时许多莫氏族人也前往香港和广州等地为太古洋行工作,因此其家庭和不少个人都积累了一定财富。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由当时的海外富裕宗亲投资,全村在统一规划下重建。  <BR> 会同村近代建筑群主要包括栖霞仙馆、两座碉楼、3座祠堂和40多座民居,多建于晚清和民国初期,均有70-14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96200平方米。  <BR> 村之南北两面各有建有一道土墙,墙上开有石条框构成的闸门和枪孔,村北头曾建有凉亭和三层高的文阁(塔)。村内由北向南沿荷花塘东岩辟有一条大街,称为“下街”。沿着下街从南往北,可看到两座碉楼和几大祠堂。南北两座碉楼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除传统的守望护卫功能外,北碉楼还装有当时极为新潮的铁质西洋两面钟一座,村民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时间。莫氏宗祠、会同村祠、调梅祠紧挨北碉楼。  <BR> 村内布置了与下街相平行的两条依山势渐高的中街和上街,并设有若干条东西向石阶小苍,自下至上连道三条主要街道,构成方整规矩的空间结构。村内共有40多座民居建筑,布局整齐,外形十分统一,均采用质量上乘的青砖,且磨砖对缝;墙基为大小规格统一的花岗岩石块砌筑。装饰的繁简程度上有明显差异,细部纹样各异,种类丰富。  <BR> 栖霞仙馆位于旧村西南面400米,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入口为一四层高的西式大钟门楼,内有花园,主体建筑斋堂仿上海太古洋行模样建造,房屋地面铺花瓷砖,窗镶彩色玻璃,上下楼走廊两边均为拱形门。园中建有重檐攒尖顶绿琉璃瓦装饰的六角亭、茅亭、啖荔亭,有假山、寿石、回形的观音喷水莲池等。仙馆所在山丘上还存有莫氏家族祖辈的坟墓。  <BR>  <BR>    18、梅溪:也在珠海境内,在香山。主要景点有百年老宅、陈芳故居(清朝第一任驻夏威夷领事、夏威夷首富)、御赐牌坊群、陈家墓地等。门票贵(40元)。  <BR>  <BR> 梅溪牌坊  <BR> 地址:广东珠海上冲梅溪村  <BR> 梅溪牌坊旅游区占地12万平方米,位于前山上冲梅溪村。整个景区主要包括:梅溪牌坊广场区、陈芳故居区、陈家花园及墓园区和旅游服务中心。  <BR> &nbsp;&nbsp;&nbsp;&nbsp;梅溪牌坊现存三座,建于清光绪12年(1886年)和光绪17年(1891年),是光绪皇帝为表彰陈芳及其父母等亲人为家乡多作善举而赐建的。牌坊用花岗岩建造,榫卯结构,庑殿顶,石斗拱,石阑额,石柱下置角柱石、须弥座,脊上立鸱吻、鳌鱼和火焰宝珠,雕刻花卉、瓜果、人物、瑞兽、暗八仙等。石牌坊中西合壁的艺术造型,恰到好处的力学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装饰,是石建筑的艺术珍品,1987年定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市目前等级最高的文物保护单位。  <BR> &nbsp;&nbsp;&nbsp;&nbsp;陈芳故居包括一座陈公祠、二座大屋、一座洋房、一座花厅及梅溪大庙和祠堂,建筑面积2495平方米,门前、屋巷铺设石板、砖地,种有芒果、树菠萝、白玉兰、九里香等花木,周围筑砖墙,东西两角设置哨楼,组成陈氏家族庄园式建筑,故居总占地面积5742平方米。整座建筑做工精细,每座屋宇都用麻石砌成墙基,石阶拱门,四壁圆拱形门窗饰有各种花纹图案的灰雕、砖雕,屋内雕梁画栋,美仑美奂。其中尤以花厅最富有特色。  <BR> &nbsp;&nbsp;&nbsp;&nbsp;陈芳花园及墓园在陈芳故居前,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40米,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地面现存“胜地佳城”碑刻、陈芳家族墓地、六角亭、石桥、莲池、石板路,种有桄榔树、凤凰树、紫荆树和花卉。  <BR> &nbsp;&nbsp;&nbsp;&nbsp;依据规划及“整旧如旧、补新以新”的原则对梅溪牌坊、陈芳故居、陈氏墓园进行重点整修。同时注重功能的二次开发,深入发掘故居所在地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民俗活动内涵。同时在保护原建筑的基础上,对旧建筑的内部空间重新利用,在旧建筑内作展馆,在梅溪大庙和祠堂内做“中国牌坊精品展览馆”,在陈席儒宅内做“陈芳家史展”,在陈公祠内做“珠海名人蜡像馆”。  <BR> &nbsp;&nbsp;&nbsp;&nbsp;梅溪牌坊旅游区重现了珠海诱人的乡土传统文化魅力,是集名人纪念、民俗博物、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珠海本土第一人文景观和高品位的旅游观光胜地。  <BR> 开放时间: 梅溪牌坊旅游区全年开放,每日由: 早上:八时三十分至 下午:六时整 票价:成人:¥30元 儿童(1.1-1.5米)¥15元 老人(65岁以上)¥15元  <BR>  <BR>    19、南门:又是在珠海境内斗门区井岸镇。生活了500余年的宋朝赵氏支脉。主要景点有赵氏大宗祠、牌坊、蚝壳墙、石担、骑楼等。  <BR>  <BR>     出行计划:这有待与珠海的驴友们客串一下。  <BR>     一次、两次,可能还不满足,多走几次吧。夏季的首选。泡泡珠海的海水,我想也是不错的选择。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在肇庆市的:  <BR>    20、黑岩村:位于肇庆怀集县桥头镇。“世外桃源”、田园风光、长寿村。主要景点有黑岩洞、太公墓等。特色小吃有燕窝、粟米鸡、石山、麦粥等。 是离咱们深圳最远的一个了。(也是重点目标之一)  <BR>    <BR>    出行计划:这个地方,过去的时候最好是在春夏之际吧,田园风光,自然是要露营的了,而且可以辛苦一点去走七星岩顶(1274米)。两天。  <BR>  <BR>     在东莞的:  <BR>    21、虎门:东莞境内。虎门炮台、虎门销烟、虎门大桥。早已是为人所熟悉。特色小吃有海鲜。不多说了。  <BR>       <BR>   威远炮台位于虎门镇的威远岛,是鸦片战争古战场遗址之一、虎门海口防务的主要阵地,也是我国保留得最完整、最有规模的古炮台之一。炮台雄伟壮观,平面呈月牙形,全长360米,高6.2米,宽7.6米,底层均用花岗岩垒砌,顶层用三合土夯筑,非常坚固。全台有券顶暗炮位40个,沿台面上还有4个露天炮位。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的电影《鸦片战争》曾将威远炮台作为实景拍摄地之一 威远炮台:门票价格:8元  开放时间:7:00-17:00  <BR>    地址:虎门镇威远岛  电话:5527154  <BR>  <BR>   沙角炮台鸦片战争古战场遗址。位于虎门海口沙角山,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1年)。鸦片战争时期, 沙角炮台与大角炮台是虎门海口的第一道防线,被誉为粤海第一重门户。现已开放的主要景点有:沙角缴烟码头广场、濒海台、临高台、节兵义坟、节马与陈连升塑像、捕鱼台、功劳炮、林则徐纪念碑等。门票价格:20元  开放时间:7:00-17:00  地址:虎门镇沙角  <BR> 电话:5563429  <BR> &nbsp;&nbsp;&nbsp; <BR> 海战博物馆位于虎门海口威远炮台附近,是一座专题性与遗址性相结合的博物馆。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由陈列大楼、宣誓广场、观海长堤等组成建筑纪念群体。《鸦片战争海战陈列》和《虎门海战》半景画是该馆的基本陈列。海战博物馆是虎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三大禁毒教育基地之一。 门票价格:20元 开放时间:7:00-17:00   地址:虎门镇威远岛   电话:5500322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旅游景点  <BR> 大溪水库概况  <BR>   大溪水库位于虎门镇东北部的怀德村大岭山林场内,距虎门镇城区约15公里。水库是拦截石洞河而成,始建于1972年,1973年竣工,集雨面积8.5平方公里,水库面积60多万平方米,蓄水量达550万立方米。  <BR>   大溪水库四周群山环抱,青山绿水,水资源丰富,未受污染,水质清纯,群山中有蟒蛇、毛鸡等多种动物和多种中草药。水库上游是古老而颇有传奇色彩的石洞河,石洞河因长期受山水的冲涮形成形态各异的“大石深潭”,小溪流水潺潺,长年不断,以空气含氧量特别高而著名。一直以业,大溪水库都是周围群众向往的休闲避暑胜地。“大溪湖光”更被誉为“虎门八景”之一。  <BR>   在20世纪90年代,东莞市在大溪水库利用水库和石洞河开发了石洞旅游开发区,经过10多年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成为今天的石洞森林公园,揭开了大溪水库神秘的面缈,使大溪水库美名远播。  <BR>  <BR> 村头村遗址  <BR>   属海湾类型贝丘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1993年经两次发掘,面积为3373平方米,堆积厚1—3米,可分早晚两期,晚期为明代中晚期村落遗址,早期是一处大型聚落遗址,不同功能遗迹布局有序,有南部低洼地垃圾区,中部偏北高坡居位区等。两区之间公共活动场所未发掘的北部,可能是墓葬区。清理十余座房基,均为平地起建,有圆角方型,还有柱洞、灰坑、排水沟。出土石器、骨角器一千多件。陶器以其形状、制法、陶色陶质和花纹构成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陶器群典型特点。年代约距今3500年。保护范围:以中心桩为基占,东至水渠20米,南至菜地22米,西至菜地小路70米,北至水塘108米。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起向外延伸40米。  <BR>  <BR> 虎泉山庄  <BR>   虎泉山庄位于虎门镇大人山西头,原属虎门镇自来水公司液清池所在地,1998年虎门镇使用西线供水,液清池不再作为虎门镇的主要供水源后,进一步发挥了其旅游观光的作用。  <BR>   大人山是虎门镇最高山峰之一,在山上,可鸟瞰虎门全景、虎门大桥、珠江入海等风景。  <BR>   近十多年来,虎门港自来水公司陆续在山上修建了多个景点:在山的最高处树立了一座高5米用大理石雕琢而成的林则徐雕像;建造了一座仿古式的“胜览太平”,以及人造瀑布、人造溪流和289级石级长廊等,很受游客欢迎。  <BR>  <BR> 郭都真人古庙  <BR>   一九九三年六月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郭都真人古庙位于虎门白沙村山兜坊缯山尾,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始建明宣德七年(1432年)。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庙分两进,四合院式布局,硬山顶建筑,穿斗式梁架结构,庙后是一座小山丘,周围绿树成荫,清雅幽香,传说是某年天大旱,郭都真人求雨成功,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他去世后,村民为纪念他而兴建的,起名为“郭都真人古庙”,是村民往后祈求每年风调雨顺的好庙宇。  <BR>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特殊原因,此庙基本停止了祈祷活动并被破坏,前段时间在此办过几年村中学,后来又改为村林场办公室。  <BR>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九七三年鉴于此庙日久损坏严重,热心的村民和港澳同胞为了保留此庙宇,自觉捐资进行第二次修补(本村委会从未注入资金重修)。并开复祝祷活动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蒋光鼐故居  <BR>   虎门不仅是揭开中国近代史第一页的地方,也是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松沪抗战,率领十九路军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誉为抗日将军、民族英雄蒋光鼐的诞生地。  <BR>   蒋光鼐,字憬然,一八八八年生于虎门南栅村,毕业于保定军校,早年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总指挥,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率部抗击侵沪日寇,打响自甲午以来抵抗外侮第一枪,1933年蒋光鼐与李济深等在福州成立抗日的福建人民政府,后在香港参与组织中华民族同盟,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党第七战区副司令官,1946年参加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9年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  <BR>   蒋光鼐故居位于虎门镇南栅新基村,名为“荔荫园”,建于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占地1184平方米。其主建筑“红荔山房”为西洋别墅式园林建筑。楼高两层,属水泥框架结构。蒋光鼐将军于1932年前后居住于此。  <BR>   故居内展览内容目前以蒋光鼐生平事迹为主,包括蒋光鼐将军在抗日前线,建国后与友人和家人一起的相片,以及蒋光鼐将军的一些书信和亲笔电文等。  <BR>   此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任命蒋光鼐为纺织工业部部长的任命书,以及书法名家、名人称赞蒋光鼐业绩的书法作品。  <BR>  <BR> 白沙逆水流龟村堡  <BR>   “白沙水围村”原名是“逆水流龟村堡”,位于虎门白沙村,建于明末崇祯年间,为虎门白沙人郑儒所建。郑儒是明末进士,官至太寺少卿(古时为四品官)。全村呈正方形、座东北、向西皮南,占地面积6889平方米,边长为83米。村堡四周是高6米、厚0.6米的护寨墙。村堡布局取形于龟,因北面有溪水迎面而来,故称逆水流龟。村堡四周是18米宽的护村人工河,因四周环水,故人们又称该村堡为白沙水围村。  <BR>   村堡正门前面是一道水泥桥,以前为木桥,是出入村堡的唯一通道,也是这只逆水流龟的龟尾,村堡四角的小楼堡为龟的四足,北面高出护墙的保垒楼则是龟头,青色堡垒楼上的红砖则是龟眼。  <BR>   村堡正门门框是由红沙石建的,门额上刻有“里闾堡聚”四个古朴大字,门边有一幅石刻对联,上联是“前蝶岭后龙潭山水钟灵凝秀气”,下联是“左联峰右虎海云霞蒸蔚焕文章”。  <BR>   入大门后就是村堡内南北走向的直巷,巷宽2米,直巷两旁并列四条横巷,各宽1.4米。村内72座房屋统一格局,分布在直巷两边。四周围墙内的小房则是马房。所有房屋均为一层,青砖青瓦,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屋上的石刻雕花已为数不多。  <BR>   村内排水渠、水井设置合理,最神奇的是村内纵横交错的排水渠。排水渠宽约20厘米,深约10厘米,在村内居住了几十年的老人说,这么小的排水渠无论下多大的雨,雨水都能及时排走,从没被水淹过。德国、南韩的有关专家曾多次派出考察团前来考察村庄内的排水渠系统。  <BR>   直巷尽头左手边的房屋,为创建人郑瑜所居住,房屋大部分已倒塌。屋内有一淤塞的井,相传是可直通村外的暗道。  <BR>   据查考,白沙是一个古村落,在明初曾设巡检司署,海奉为盐埠,又是我国佛郎矶大炮最先生产地。白沙水围村是典型的明代建筑,如此规模,保存如此完整,在全省不可多见。  <BR>  <BR> 著名土特产、民间小吃:  <BR> 1、虎门麻虾——虎门镇地处珠江口东岸,珠江河与南海咸淡水交汇处。全镇有近22公里长的海岸线,沿海地区土地大部分属基围田地带,传统上以种植咸水草为主,因此,历来虎门盛产麻虾。虎门麻虾以其肉质鲜嫩、爽脆可口而远近闻名。  <BR> 2、白沙油鸭——产于虎门镇白沙村,是有着150多年历史的虎门传统名牌农产品,经盐淹制、腊干后制成。产品色泽光亮洁白,味较香淳,肥而不腻。由于其质优味美,历年雄霸香港市场饮誉东南亚各国。  <BR>  <BR>    22、大岭山:东莞境内。东江纵队的根据地。特色小吃有烧、狗肉等。特产为莞香。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在江门市的:  <BR>    13、赤坎:位于开平境内,碉楼之乡。主要景点有碉楼、加拿大村等,中西建筑结合体的完美体现。特色小吃有烧鹅、豆腐角、煲仔饭、狗肉煲等。  <BR>  <BR> &nbsp;&nbsp;&nbsp;&nbsp;开平市简介  <BR> &nbsp;&nbsp;&nbsp;&nbsp;开平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面积1510平方公里,人口68万,侨居海外的开平人有70万,所以有“海内海外两开平”的说法。  <BR> &nbsp;&nbsp;&nbsp;&nbsp;开平市府所在地三埠镇,是个典型的水乡城市。由于潭江流经市内,三埠镇由长沙、新昌、获海三个埠组成,所以,三埠镇一向有“小广州”、“小武汉”之称。碉楼和居民是开平侨乡独特的景观,堪称“世界一绝”。城乡各地现在仍保留有3800幢、100多种模式的汇集世界各地建筑的楼房,领略“建筑艺术”是游览开平的主要内容。开平主要的旅游景点有:立园、南楼、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梁金山旅游区、孔雀湖风景旅游区、龙冈古庙、获海风采堂等多个景点。“潭江夜游”是富有特色的水上旅游观光项目。  <BR> &nbsp;&nbsp;&nbsp;&nbsp;开平物产丰富,盛产稻谷、花生、甘蔗、大豆、大蒜、蔬菜、木薯等,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土特产有广合腐乳、金山火蒜、潭碧冬瓜、水口白菜、联竹甘蔗、金鸡西坑茶、井仔园荔、马冈鹅、高龙鸡、潭江鲈鱼等。嘉士利咸干花生、味极鲜酱油……  <BR>   开平市素有“六都咽喉”之称,是江门五邑的交通枢纽,公路通车里程达797公里。国道325线江门段一级水泥公路穿越全境,与广(州)佛(山)开(平)高速公路相接。往广州仅需1个半小时。开平三埠港是国家一级口岸,有客货码头和保税仓库,3股豪华客轮每天往返香港,货轮可达广州、港澳和沿海各地。  <BR> ○ 开平碉楼 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  <BR> &nbsp;&nbsp;&nbsp;&nbsp;碉楼和居民是开平侨乡独特的景观,堪称“世界一绝”。城乡各地现在仍保留有3800幢、100多种模式的汇集世界各地建筑的楼房,领略“建筑艺术”是游览开平的主要内容。  <BR>  <BR> ○ “旧广州”-欧陆一条街、电影街  <BR> &nbsp;&nbsp;&nbsp;&nbsp;在开平市赤坎镇上埠的堤西路,有一排古老的骑楼建筑,由于它的外观看上去给人一种置身于二、三十年代旧广州长堤的感觉,所以人们把这里叫做“旧广州街”。穿过镇内弯弯曲曲的街道,我们来到了堤西河边。河排古色古香、带有异国情调的骑楼建筑就是“旧广州街”了。有大概300米长。均为两、三层的建筑,粗大的方形柱子上承托着一长溜的骑楼。骑搂在搂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连接成可以自由步行的长廊。好几户人家的门面装修,有着高矮吊脚门、趟栊、硬木大门等三重门扇,很有一点当年广州西关大屋的味道,而楼上五颜六色的玻璃花窗,则折身出浓浓的欧美情调。  <BR> &nbsp;&nbsp;&nbsp;&nbsp;站在小河上的小桥,眺望这组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骑楼建筑,感觉十分酷似当年的广州城,因而难怪它备受影视界人士的青睐。珠影《三家巷》、《廖仲恺》、中央电视台的《香港的故事》以及成龙的《醉拳II》等影视片,都是以这里为主要外景地拍摄的。所以,这里又被称为“电影街”或“欧陆一条街”。 赤坎欧陆风情街的建筑大多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般楼高2至3层,是中国传统建筑于西洋建筑的精华结合,即在传统“金”字瓦顶及青砖结构的基础上,融入当时先进的混凝土建筑材料。整齐别致的骑楼是其建筑的独特之处。  <BR>  <BR> ○ 立园 立园—五大名园之一的私人园林,位于开平市塘口镇庚华村,历时10年兴建,占地19600平方米,集传统园艺、西洋建筑、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融汇中西独特建筑艺术,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立园的布局,大体分为三部分:别墅区、大花园区和小花园区。三个区用人工小河或围墙分开,又用桥亭或通天回廊将三个区连成一体,使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和谐结合,错落有致,耐人寻味。立园至今保存完好的艺术品颇多,其中有晚清民间艺术家的大型彩色壁画、金漆木雕、灰雕、陶瓷塑像。建于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六年间,既有中国园林的韵味,又吸取欧美建筑的西洋情调,两者巧妙地融汇在一起。  <BR> ○ 开元塔和金章阁 位于开平长沙马山。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当时的知县,见开平立县百年而文化不兴,科举寂寂无名,于是倡仪在马山顶修建五层高的“文笔”一座,寄望多出人才,以振兴开平文化,建成不久,开平先后有十余人中举,于是又将“文笔”增高两层,成凤凰展翅翔天之势,同时将“文笔”改名为“开元塔”,规定不出状无不许开塔门,另在塔左侧建“文印”一座,取名“金章阁”,意为有“笔”有“印”。开元塔和金章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开平政通人各、桥梓同心的象征。  <BR>  <BR> ○ 赤坎南楼 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龙村。1913年由华侨、侨眷出资兴建,籍避盗贼之扰。楼高7层19.06米,占地面积28.46平方米,楼门铁造,每层有长方形枪眼,第6层为辽望台,楼顶为平台式,没有探照灯,正面刻有“南楼”2字,座北向南,南临谭江,扼东窖龙公路,是三埠、赤坎水陆交通要塞。抗日战争期间,为赤坎司徒氏抗日四乡团队队部。1945年7月16日7名队员阻击日寇,坚守南楼7日7夜,最后壮烈牺牲。现为开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开平县人民政府公布南楼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开平市人民政府筹资300多万元,在原址建成南楼纪念公园,增设纪念馆、雕像、牌楼等景致。  <BR>  <BR> ○ 关族图书馆 位于赤坎上埠的关族图书馆,始建于1929年,于1931年中落成并投入使用,该图书馆占地709.5平方米,由当时赤坎两大姓氏之一的关氏族人及华侨捐资建成。设计及建筑的过程正经历了当时的“省港大罢工”,外出香港及广州打工的人都回到了乡下并出谋献策,所以这幢图书馆不但楼高五层,顶楼还有一座大钟楼(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现仍行走正常),外形以葡式设计为主体,陪衬当时最流行的七彩玻璃窗,地面虽然只是磨砖,但却是精华所在,当时每一块磨砖都是用人手磨成,价值一块银大洋,铺设的工艺更是妙不可言,砖与砖之间几乎是没有裂缝,在大厅中间倒下一、盆水,眨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因地面水平设计令水迅速向四周的去水道流去,所以地面永不积水,可使图书保管得更加完好。  <BR> &nbsp;&nbsp;&nbsp;&nbsp;七十年间,该图书馆经历了与中国人同等的命运,几历浩劫。改革开放后他又重新对外开放,图书馆除原有珍藏线装古籍、图片资料外,关氏华侨又捐赠了大批科学图书,更在此创办光裕月刊,加强各国华侨对家乡的了解,丰富了开平的文坛。  <BR>  <BR> ○ 红楼  <BR>  <BR> ○ 风采堂 在开平市的三埠镇,有一处有特色的祠堂建筑-风采堂,它是台山、开平两市余姓宗亲为纪念祖先-北宋名臣余靖而建。建筑面积5364平方米,对称严谨的建造风格瑰丽宏伟。而大榕树的映衬增添风采堂吉祥平安、兴旺如意的特殊意味。风采堂楼高4层,堂前由四根铁柱、两根石柱形成四个圆拱,圆拱上铁铸的镂空花纹与四周的圆拱形柱廊相协调,散发厚的西洋气息。顶盖的琉离瓦、屋角飞檐、屋脊吻兽、精细木雕及檐下五彩陶瓷,尽显鲜明的南方庭院特色。  <BR>  <BR> ○ 龙冈古庙 距今300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建成的龙冈古庙,是开平市水口镇的一所四姓宗祠,即刘、关、张、赵,享有“四姓麦加”的美誉。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出洋风潮,延续至今的届届龙冈古庙奶恳亲活动更是隆重且意义非凡。祠内壁画取材于《三国演义》,出手于民间艺术家,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格,古色古香。古庙得山灵之气,四姓景仰,香火鼎盛,祭祀活动在清末初曾盛极一时,时至今日,这种习俗依然保存。  <BR>  <BR> ○ 孔雀湖旅游区  是一座颇具心思的人工湖。面积16.3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25.8亿立方米。不仅拥有亮丽的湖色景致,更具灌溉、防洪、发电、供水、养殖、造林等多功能。整个风景区群山环绕,绿树葱郁,山中有湖,湖中有山。错落纵横,高低参差的大小岛屿152个,映衬成山清、水秀、树绿、岛美。实为“上下天光、水天一色”。  <BR> &nbsp;&nbsp;&nbsp;&nbsp;孔雀湖又称“大沙河水库”,地处开平市西北部,距市区38公里,是一座人工湖。1958年兴建,1960年落成,是江门市第三大水库,拥有灌溉、防涝、发电、供水、养殖、造林等多种功能。孔雀湖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湖水明净如镜,碧波万顷;山中有湖,湖中有山,有为人津津乐道的“九牛戏水”,富有传奇色彩的“状元山”,栩栩如生的“美女纺车”,勾人心弦的“水下城镇”。登舟远眺,便是雄伟的江门市最高峰--天露山。  <BR>  <BR> ○ 潭江夜游  谭江是五邑人民的母亲河,总长248公里。“谭江夜游”码头设在潭江半岛酒店北侧的谭江河边,停靠着大小游船10多只。趁月色,坐游船由码头出发,畅游谭江,沿江两岸璀璨的“半岛揽月”、“风采古祠”、“双堤火树”、“双龙夺珠”等灯饰,迷离绚丽的霓虹、喜气洋洋的购物人群,伴随着邻艇渔家哼着古老开平民谣。可谓水上闲情享受。  <BR>  <BR> ○ 帝都温泉及锦江温泉  位于恩平境内的良西帝都温泉,带给你一股与别不同的清新感受。这里特别贴近大自然,傍着青山,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温暖而清澈的温暖水,以其独特的疗效被喻为‘神仙水”。69个大中小天然温泉浴池,其中12生肖浴池,池水面积为3200平方米,是回前全国最大温泉浴池,帝都温泉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正是“水在石中流,林在池中生,人在水中乐”,令人流连忘返。锦江温泉四面环山,满目苍翠,明澈的朗底河迂回而过,锦江温泉豁然开朗地呈现眼前――她延展48公顷土地,汇朗朗乾坤。纳天地正气,显露大自然恩赐地精妙。造物者因应天然,营造融休闲、旅游、度假、会议、娱乐、保健为一体地露天温泉理疗胜地。  <BR> 八大特点:  <BR> 1全国首创大型温泉冲浪区;2首创热河漂流 3热辣辣地丽人世界 4"特色28"我有我风格 5冰水温泉瀑布――冰热两重天 6超声波喷射按摩 7劲射热喷泉 8"食为天"汇集五邑风味美食  <BR> &nbsp;&nbsp;&nbsp;&nbsp; <BR> ??开元塔位于开平长沙楼冈马山(又称塔山)。其中开元塔高7层,占地面积49.1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16年(1751年),原名“文堛”塔。据说当时四川籍叶重秀到开平任知县,见开平文化不兴,科举寂寂无名,便倡议在马山顶修建“文堛”塔(“堛”和“笔”同音同意),以此寄托多出人才。  <BR> ??道光23年(1843年),时任县令江西吉水人张帮泰决定将“文堛”塔增高两层,同时在“文堛”塔左侧添建一个“文印”,开平则会人才辈出。同年7月,“文堛”塔被增高两层,形似官印地四方阁叶建成,取名为“金章阁”,还规定不出状元不开“文堛”塔底门。此后开平果然科举大兴,因此“文堛”塔被改名为“开元塔”,但由于始终未出状元,所以地层塔门至今没有打开。  <BR> &nbsp;&nbsp;&nbsp;&nbsp; <BR> &nbsp;&nbsp;&nbsp;&nbsp;梁金山风景旅游区位于开平市长沙西北郊的梁金山南麓,主体为梁金山公园,中面积约1000亩,绿化面积达800亩。整个旅游区内山峦起伏,郁郁葱葱,并开挖有1.6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风景秀丽。另在东侧还设有度假村,既有舒适豪华的客房,又有各自独立的欧式别墅,集食、住、娱与一体,是旅游度假及娱乐休闲的好出处。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14、会城:在江门新会区内一个1600年历史的文化小镇,有“海滨邹鲁”之称。梁启超的故乡。主要景点有小鸟天堂、梁启超故居、玉台寺、学宫、凌云塔等。  <BR>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十二岁中秀,十七岁中举人,有“神童”之称。后拜康有为为师。二十三岁(1895)赴京会试,跟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从书》,应邀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动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同康有为等人发动了著名的“ 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后东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业报》,介绍西方资产家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辛亥革命后,曾出任袁世凯司法总长。1916年又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全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运动时期,大力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晚年弃政从文,先后在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并巡回天津、南京学府讲学,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培养造就了一批日后成大器的人才。同时,潜心研究中国历史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源流,卓有成效。梁启超一生矢意爱国,立志维新,以其“龙卧虎跳之才”,左右或影响近现代史的风云变幻。他提倡学习资本主义,使中国变法图强,他“大才如海”,“学通中外古今,言满天下,名满天下”,是我国清末变法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近代史上一位名声卓著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述家和文学家。著述湛丰,主要有《饮冰室合集》。  <BR>  <BR>    梁启超故居 坐落于新会市茶坑,是清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主将梁启超先生的诞生地。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幢高墙围筑的青砖土瓦平房,由偏厅、正厅、两个厢房、门廊、天井、阁亭组成,内陈列梁启超生平事迹,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 址:江门市新会区会城镇茶坑村  <BR>  <BR>    小鸟天堂位于新会城区以南10公里的天马村河中。 “一株榕树便天堂”,一句诗概括了小鸟天堂的特点。三百八十多年前,这里原是一个水中泥墩,一棵榕树经长期繁衍,成为覆盖面积达一公顷的“独木林”,泥墩也成为绿岛。岛上的榕树长期栖息着数万只的十多种小鸟,尤以白鹭和灰鹭最多。白鹭朝出晚归,灰鹭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盘旋飞翔,嘎嘎而鸣,蔚为奇观,形成“独木成林古榕树、百鸟出巢、百鸟归巢”三大自然奇观。  <BR>   380多年来,天马人一直用“爱树护鸟,爱护自己,爱护子孙”的祖训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用各种各样方式保护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使这个自然奇观完好无损地保护至今。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游后写了散文《鸟的天堂》,“小鸟天堂”从此得名 。  <BR>   小鸟天堂经2002年重新规划扩建后,占地达面积40万平方米,形成一个独具岭南水乡自然特式,聚集“古榕、鹭鸟、天马人”历史文化和民间传统生态环境保护特色的自然文化景点,是一个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主题景区,是目前侨乡新八大景点之首。“人间毕竟有天堂”。来鸟的天堂,远离尘嚣,拥抱自然,感受百鸟和鸣的天籁之声,让疲倦的心灵得到片刻栖息。  <BR> 最佳观鸟时间:百鸟出巢:每天19时--19时45分百鸟归巢:每天早上5时--6时  <BR> &nbsp;&nbsp;地 址: 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天马村 门票价格 30元/人 对外开放时间 早上7︰00——晚上7︰00  <BR>   玉台寺位于新会圭峰山山腰,始建于汉朝,是广东四大佛教寺庙之一,后日军入侵时被毁,于1986年修复,现佛殿金碧辉煌,香火鼎盛,长年不衰。玉台寺内还有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现存唯一的喇嘛塔和明代白石塔。  <BR> 地址: 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北郊 电话: 0750-6173317  <BR>  <BR>    15、古井:位于新会区境东南银洲湖畔,七百年前,这里演绎了宋朝血战兵败的惨事,二十余万人惨死,埋没了宋朝。主要景点有崖山祠,为宋朝的最后临时首都、杨太后墓等。特色小吃有古井烧鹅等。  <BR>  <BR>   崖门胜景(崖门古战场、国母殿、崖门炮台、崖门大桥)地处江门新会区崖门东岸银洲湖出海口,是南宋灭亡所在地,曾发生历史上最为悲壮、最有名的“崖门海战”史事;崖门炮台建于1809年,紧扼崖门海口,形势险峻,每当春浪乍起,惊涛拍岸如排山倒海,蔚为壮观;崖门大桥是跨越崖门水道的特大型双塔单索面斜拉桥,全长1289米,跨度668米,桥下可通航5万吨级船舶,跨度之大为目前国内同类型桥梁之最,亚洲第一 ,世界第二。  <BR> 地 址: 江门市新会区崖西镇  <BR>   崖门炮台  位于新会境内南面崖门口东岸,名“镇崖台”。踞潭江、西江支流出口处,紧扼崖门海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对峙,延伸入海,就象一对半开半掩的大门。崖海大战,宋元两军交战,历22天, 是古代最大的海战。现陆上遗迹有炮台、全节庙、奇石 、杨太后陵、白鹇冢、蟠龙桔、碗山等。历代皇朝都把这里视作海防要地,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宋帝曾于此作行都。建军营3000多座,集结官兵20多万人。同年2月,各地勤王兵马未至,宋降将张弘范、副帅李恒已率元兵包围崖山,宋军与元军激战于此。宋军陆上不敌,欺元兵不善水战,退而集结20万大军于船上,千余艘战船用铁链相连,四周加筑战栅、楼棚,船身四周涂上污泥,长木顶托敌火船,在银洲湖水面上进行了生死大决战。元兵先占领崖山外围,截断宋军的粮、水补给线,在现炮台处封锁出海口。宋军吃干粮、饮咸水,呕吐疲乏,战斗力下降。期间,元统帅张弘范将在潮阳捉到的宋丞相文天祥拉来,迫文天祥写信劝宋投降。文天祥挥笔写了《过零丁洋》诗,末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表现他宁死不降的英雄气概,成为千古绝唱  <BR>  <BR>     这三个景点间相距也远了一点,开平赤坎看碉楼,两天有余,一天又不够,算了,也等夏天再去,回家总要经过开平,看看那边露营也不错,田园风光的景色也很好的,就用两天去吧。走广深高速,然后到佛开高速直达,交通便利。  <BR>  <BR>     会城、古井可以连在一起,两天,以会城的小鸟天堂为中心景点,看是否可以把珠海或中山的一部分连在一起走。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东莞境内:  <BR> 东莞在线网址之名胜古迹:http://www.dgpage.com/today_dongguan/kultur/7.asp  <BR>  <BR>    23、石龙;也在东莞境内。清代四大名镇之一。  <BR>    文物古迹:  <BR>    石龙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文物丰富,初步发现有历史遗迹、文物二十多处,如孙杜桥、欧仙院、龙溪书院、林屋祠堂、新维祠堂、荣阳书院旧址、竹器街、福音堂、观音堂等。有革命旧址、遗迹十多处,如李文甫纪念碑亭、莫公壁纪念碑、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周恩来东征演讲台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文物古迹有:  <BR>   1、孙杜桥:建于明代,位于西湖村与茶山头村交界处,有十多个排灌口,有明代碑广记载。1947年东华三院曾为修桥捐款。  <BR>   2、欧仙院: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石龙黄家山原小学内,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光绪十年(1889年)重修。今存建筑物为水磨青砖,水泥顶,西洋式平房。欧仙,字东明,黄家山人,宋仁宗时在世。年轻时曾到罗浮山从黄野人学道,暮年返乡,买舟垂钓,顺以渡人。后来传说有一天深夜,有道人度他得道成仙,由于些人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深为乡民乐道。乡民为了纪念他,在乡间择一清境庙侧,集资建祠,称“欧公祠”。  <BR>   3、龙溪寺:龙溪寺原称地藏王庙,旧址在蒲溪,民国初年改名龙溪寺,供奉佛像。龙溪寺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核。后人只在庙梁上发现有“光绪29年重修”字样,可以肯定它在光绪29年前早已建成。直至解放前,寺内尚有僧人主持。该寺香火颇为鼎盛,抗战期间曾从四处请来和尚十多人,打过三次“万人缘”,在附近一带有过一定影响。  <BR>   4、林屋祠堂。位于林屋村内,建于明代,记载了林氏自宋代移居石龙的过程,是林姓人维系团结、议事的地方。  <BR>   5、叶氏宗祠。位于石龙新维村,建于清代咸丰辛酉年(公元1861年)秋,距今有140多年,是新维村立围的标志。祠堂占地400多平方米,传统的岭南祠堂建筑风格,红石青砖硫璃瓦顶,三进两厢,内设议事厅,环境幽雅,村民常在此聚合,邻近叶姓员生赴考也在叶氏宗祠歇息、攻读,历史上产生举人多名,其中有三各举人均在“叶氏宗祠”前立旗杆,光耀后人。2001年,新维村在原址按原貌重修,祠堂大门两侧有举人石碑3块,周围另有咸丰庚申年(1860年)重修的东门牌楼及“如绿”、“公祠”、二房厅、宝安家塾、召轩家塾、集于家塾等分支叶姓祠堂多间,是全市现存祠堂最多地方。  <BR>   6、荣阳书院:位于新维村内(旧址新维文化活动中心),建于清代中末期,与莞城宝安书院、石龙龙溪书院齐名,面积600多平方米,书院颇具规模,有岭南建筑风格,三进两厢,环境幽雅,内设书房、议事厅,是叶姓子弟求学和考取功名的场所,学生免费就学食宿,邻近叶姓员生赴考也在此歇息、攻读。一九九八年,书院因年久失修,被拆建成文化活动中心。内有电影院、图书室、乒乓球室、健身室,供村民学习文化和锻炼身体。旧址现保存“荣阳书院”牌扁。  <BR>   7、福音堂(基督教堂):位于中山西路线香街,建于1863年,由美国传教士香卡文创建,作为传教所,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两次被毁,1904年美国西差会再派方约翰牧师来主持教务,1918年又以教会名义兴办培英小学,历时10年。1921年又举办东江培道圣经学院,学生40多人,后来都成为教会的骨干,此间教徒曾发展到500多人,大多数是知识分子。1958年,广东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石龙基督教亦恢复活动,牧师李金如作为宗教界代表出席了人民代表大会。“文革”期间停止活动,1981年后恢复至今,是东莞现存的少数几间基督教堂之一。  <BR>   8、李文甫纪念亭。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山公园东北角小丘上。李文甫,石龙人,1909年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1911年参加广州黄花冈起义,在攻打两广总督府的战斗中受伤遇害,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中唯一的东莞人氏。石龙人民念其英烈,于1924年在石龙公园建亭立碑纪念,亭边有红棉树种植,碑记当时为广东省省长胡汉民所撰,但在“文革”中被毁坏,只保存纪念亭。  <BR>   9、恩来东征演讲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石龙中山公园内。1925年,国民革命军东征期间,石龙曾作为东征军的大本营。当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曾三次到过石龙,二次发表演说。1925年10月8日,东征军在石龙公园(即今中山公园)广场召开军民联欢会,周恩来在一高墩上发表演说,号召工农兵学商各届联合起来,打倒反动军阀,大大振奋了石龙人民的革命热情,鼓舞了东征战士。演讲台为灰砖建筑,演讲台为灰砖建筑,长6米,宽4米,高0.8米。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之际,石龙人为了纪念周恩来东征在石龙的的日子,于1998年10月重修演讲台,并在台上竖立一尊周恩来东征铜像,作为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后人永远铭记其伟绩。  <BR>   10、公壁纪念碑:该碑原址位于今中心小学南教学楼后面,高近10米(连底座)。莫公壁博罗园洲人,曾任石龙中学校长。“七七事变”后,他激于爱国热情和民族义愤,大力宣传抗日救亡,组织学生参加文艺演出。10月17日,他计划带领学生40余人奔赴粤北参加抗日救亡活动,遇敌机轰炸,不幸遇难。日寇投降后,石龙人民缅怀为国捐躯的抗日志士,通过决议设莫公壁殉难纪念碑,以表彰其忠义之举。纪念碑正面书有“莫故校长公壁殉难纪念碑”大字,为当时国民党抗日将领,第七战区司令张发奎所题,碑座镌刻着歌功颂德的隶书碑文。虽然纪念碑在“文革”中惨遭酷劫而被拆掉,但是,对于国家和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BR>   11、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与中山路:中山公园位于石龙旧城区中心,建于1924年。大革命期间,石龙曾经作过东征边的大本营,从1923年5月至11月,为讨伐盘踞在惠州的军阀陈炯明,孙中山曾十四次亲临石龙前线,指挥战斗,有当时孙中山在铁路前线的历史照片为证。为了纪念孙中山东征和缅怀孙中山的伟绩,石龙人民将建于1924年的石龙公园改称中山公园,公园占地三亩多,四周河涌环绕,亭台假山错落有致,公园正门有一座琉璃瓦门楼,门楼上“中山公园”大字为著名书法家秦鄂生题字。公园内有周恩来演讲台、举重之乡塑像等文物景观。 中山纪念堂位于中山公园内,1934年由当地乡民集资兴建,1937年落成,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为二层建筑,内有一个大舞台,可供演戏。抗战胜利后改作石龙中学礼堂,1950年石龙解放后重修,现作为石龙影剧院。中山路分中山东路、中山中路和中山西路三段,全长1435米,宽16米,建于1929年左右,是石龙最早建的马路,马路两旁的建筑是传统的骑楼结构,石龙人民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故命名为中山路。保留如此完整、规模宏大、风格统一的岭南特色骑楼,在珠江三角洲实属罕见。中山路两旁的店铺十分有气势,商业十分繁荣,足见证历史上石龙在商业贸易上的重要位置。  <BR>   12、竹器街:位于石龙百花北路与中山路交汇处。据考究已有400年历史,相传石龙于明朝嘉靖年开墟之时,有句描述石龙景况的话“九庙六桥鸣凤里”,意即有九间庙、六座桥和一条叫鸣凤里的街。清初,鸣凤里改称竹器街,全长132米,宽3米。竹器的品种有竹梯、竹床、竹椅、竹箩、竹篮、鱼具等数十种之多,做工精细,坚固耐用而闻名于东莞、增城、博罗等县的乡镇,当时从事竹器行业者有三千之众。解放前远在河源的民众,姑娘出嫁前都要乘船来石龙购置嫁妆。解放后,由于城镇私营工商业的改造,竹器街沉寂了多年。现在在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环保潮流中,竹器街又活跃起来,经营竹器的店铺有二十多家,产品琳琅满目,生意颇为兴旺。  <BR>   13、举重之乡塑像:位于中山公园内,石龙是全国著名的举重之乡。1956年6月7日,石龙运动员陈镜开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比赛,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我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这是中国举重史上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在1984年美国洛杉机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石龙运动员曾国强以总成绩235公斤夺得52公斤级的金牌,这也是中国举重史上夺得的首枚奥运金牌。至1986年石龙举重运动员共18次破超世界纪录,10次破超亚洲纪录。为表彰石龙人为举重事业所作的贡献,广东省人民政府在1984年授予石龙镇“举重之乡”的荣誉称号,并在石龙中山公园侧竖立了举重塑像,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题写了“举重之乡”四个大字。  <BR>  <BR>   石龙风土人情:  <BR>   石龙风情多姿多彩,土特产丰富。石龙烟花历史悠久,产品花式新颖独特,品种齐全,多达200多个品种,产品几乎全部销往欧美各国和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每年为国家创汇数百万美元。石龙每年年初二都举办大型烟花晚会,辞旧迎新,彩花贺岁,吸引成千上万的人观赏。由于烟花行业属于易燃易爆,目前,石龙的烟花生产基地已全部转移到内地山区安全地方发展。  <BR>   麦芽糖是石龙的传统特产,已有100多年历史,以小麦和大米精制而成。石龙麦芽糖醇香可口,色泽金黄,含葡萄糖量高,有补中益气、健脾润肠之功效,深受广大客户欢迎,大部分产品销往港澳及海外市场。  <BR>   孔雀牌米粉是广东五大王牌米粉之一。该产品由石龙粉厂生产,吸水率低,久煮不烂,晶莹透明,爽滑可口,可煮可炒,是群众喜爱的方便食品,每年都大量出口到海外市场。  <BR>   浴佛节与芝麻湖:农历四月初八俗称“浴佛节”,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传说释迦牟尼诞生时,九龙喷雾,开降甘露,后来信徒就把这一天定为“浴佛节”。石龙解放前的佛寺、尼奄较多,各寺庵都有一个小佛像,到时拿出来象征性洗刷一下,取意“浴佛”,并用这“佛汤”加糖或芝麻湖之类甜食给小孩吃。这一习俗至今仍保存下来,每到农历四月初八,家家户户都煮一些芝麻糊之类的甜品互相馈赠。  <BR>   宋湘与豆鼓街:宋湘是清代广东才子,梅县人,嘉庆进士,能诗擅文,书法造诣高深,在民间留有许多佳话。他任惠州丰湖书院院长期间,常往返于惠州与广州之间,不时在石龙停留。有一次,他叫书童去买豆鼓,因语言不通,写了“豆豉”两字,嘱咐书童,事成后毁掉字条,书童持字到一家店铺去买豆豉,店主略懂书法,见两字写得与众不同,苍劲有力,想必名字之手。书童搓成一团丢掉后,店主赶紧拾回,装裱后挂在店里。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宋湘所书,结果该店生意越做越旺,店主因此发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24、石排:咸钦燕岭丹崖似火。也在东莞。主要景点有保存完整的塘尾村古村落、古榕、池塘、古民居、古祠堂,俨然一个世外桃源。其次还有古采石场和摩崖石刻、鲤鱼岛等。  <BR>  <BR>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位于今石排镇燕窝村,山体由红沙岩组成,宽约2公里。早在明代这里已是一座大采石场,所产红麻石(亦称红粉石)是古代东莞境内重要的建筑材料。在燕岭采石场遗址上,经数百年开采残留下来许多深潭峭壁,形成各种奇异的景观,人们据其形状命名,有“天女散花”、 “十八间房”、“鳄鱼潭”、“飞鼠岩”、“了哥墩”、“鱼跳龙门”等著名景点。燕岭的石壁、石柱,呈暗粉红色,石形奇特,燕岭之石有如天外飞来,形成一种派山之势;山体中有无数神奇的石潭、石室,千姿百态。此外石壁上有光绪十六年(1890年)孙爽题书的摩崖石刻---"咸钦燕岭"四个楷书大字,每字大0.1平方米。以上石刻现保存完好,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有诗曰:"文卿大雅,心广体胖,结庐燕岭,万物静观,池鱼逐荔,花鸟啼红,千林明月,叠嶂清风,与人同兴,佳景时适,高山仰止,书赠铭峰。"  <BR>   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已成为游人寻幽探古的好去处,通过这里可了解古代采石场的开发过程,同时还可以领略各种自然、人文奇观。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已成为东莞市著名人文景点,为广东省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BR> 塘尾明清古村落: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以古围墙为界,全围(东莞地区称村落为“围”,靠近池塘的显著地段为“围面”)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据族谱《陇西李氏家乘》记载,宋末李栎囚遭权贵排挤,只身由东莞白马逃来塘尾,被黎姓人家收回并配与女儿,历元、明、清近六百年的发展,李氏逐渐兴旺,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人口增至1000多人,塘尾围成李氏家族聚落。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尤为可贵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现今塘尾明清古村落居民多搬出外住,房屋空置或出租给外地民工居住,塘尾村民委员会协调村民进行古村落的保护与管理。2001年被广东省政府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R>  <BR> 历史沿革:宋末,李栎因遭权贵排挤,只身由东莞白马逃来塘尾,被黎姓人家收留并配与女儿,子孙生息繁衍,经元、明、清、民国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建成容1000多人居住的农业聚落。  <BR>  <BR> 塘尾明清古村落概况:塘尾明清古村落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里巷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红石做门、窗框和砌墙基,水磨青砖清水墙,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筑构件,遗留历代众多的生活、生产用具。祠堂建筑除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则是二进四合院形式。民居布局多以三间两廊、三间一边廊为主,因与巷道的相对关系而有所变化。民居与书室结合、民居与祠堂结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点。以下对塘尾明清古村落重点建筑进行描述:  <BR>  <BR> &nbsp;&nbsp;&nbsp;&nbsp;(1)塘尾古围墙、围门和炮楼: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围墙绕古村落成封间一周,周长860.8米,高5米,宽0.35米,红石墙基,青砖墙体,每隔4米有一附墙。在围墙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角开有四个围门,村民分别称之为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以东门规模最大,宽4.24米,长5.38米,高9.30米,为两层青砖镬耳山墙建筑,围门之上镶“秀把东南”匾额。围墙附有28个谯楼(当地乡民称楼斗、炮楼),以28个天文星宿命名,规棋有大有小,一般尺寸为长、宽各4.5米,高7米,围墙、围门和炮楼组成完整的防御设施,保障塘尾古村落的安全,近百年来先后成功抵御了1911年清军的抢劫和1944年石碣吉洲土匪李朝的侵犯。现围门完好,围墙基本完整,炮楼尚存19个。  <BR>  <BR> &nbsp;&nbsp;&nbsp;(2)古巷道: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条,东西走向的横巷4条。巷道由红石条石铺就而成,宽2米左右,巷道下面有完整的排水渠。至清末光绪年间,富绅李植忠改建部分红石巷为花岗岩麻石巷,横穿围面,从东门出围到牛过村,可达当时的南社火车站,由北门出围直达当时的木排村石龙渡口,总长度近10公里,现仅存围内300米。  <BR>  <BR> &nbsp;&nbsp;&nbsp;&nbsp;(3)古井:塘尾明清古村落有古井10眼,分布在各巷道旁公共使用或民居、家祠天井内私家使用。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则用整块红石挖空而成,一般直径0.87米,高0.40米。至清末采用花岗岩石。  <BR>  <BR> &nbsp;&nbsp;&nbsp;(4)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五开二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结构,硬山顶。宽17.8米,长43.7米,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明成化年间李质中举后,在宗祠追远堂挂“文魁”木匾,文革期间木匾被毁。民间二十一年(1932)宗祠辟为东莞第十六间小学,为石排第一间小学。  <BR>  <BR> &nbsp;&nbsp;&nbsp;(5)景通公祠:始建于清中期,为十世祖景通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宽9.5米,长17.1米,占地面积162.45平方米。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  <BR>  <BR> &nbsp;&nbsp;&nbsp;(6)梅公祠:建于道光年间,为十二世祖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宽8.8米,长14.3米,占地面积125.84平方米。梅公祠保留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为东莞地区罕见。公祠还摆放了塘尾民间信仰神康王的神像,因而又称康帅府。  <BR>  <BR> &nbsp;&nbsp;&nbsp;(7)守善堂: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典型代表。家祠与民居是光绪年间建造的一体建筑,有侧门相通。家祠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民居为三间一边廊建筑。家祠宽9.14米,长11.9米,民居宽5.8米、长11.23米。民居建筑规模和装饰工艺稍逊于家祠。家祠屏风、梁架装饰精英。  <BR>  <BR> &nbsp;&nbsp;&nbsp;(8)宝卿家塾:民国年间李冀南扩建祖居而成,宽8.85米,长9.5米,早期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建筑,学冀南与陈伯陶同中乡试后,改家祠为书院。现存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1919年题书的“宝卿家塾”红石门匾。  <BR>  <BR> &nbsp;&nbsp;&nbsp;(9)七房厅与墩睦堂:为家祠与家祠结合的典型代表。七房厅为李松石家祠(乡民习称家祠为“厅”),墩睦堂为李松石之子家祠,中间有房门和天井相通,建筑总宽度为9.6米,总长度为20.95米,其中七房厅长10.31米、中间天井长1.04米,墩睦堂长9.6米。七房厅建于同治、咸丰年间,墩睦堂建于光绪年间,皆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墩睦堂封檐板、梁架木雕工艺精美。  <BR>  <BR> 康王庙位于东莞市石排镇横山村上宝潭自然村,又名灵应祠。据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灵应祠碑记》记载,康王庙始建年代不详,雍正年间、道光八年(1828)、光绪十四年重修。原为祭祀玄天大帝北帝的庙宇,后摆放康王神像,始称康王庙。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至初九抬康玉出巡,民众活动丰富多彩。平时逢初一、十五,其他乡民到康王庙参拜,进香者甚多。庙为三开间三进四合院落式布局,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宽12.7米,长33.77米,面积约429平方米。康王为宋朝龙捷指挥使康保裔,在抵抗金兵牺牲后被封为“威济善利孚应英烈王”。现存建筑保存良好,首进屋正脊陶塑工艺精美,正面有“光绪戊子年”、背面“宝玉号店造”铭文。庙内现存康王神像为清光绪十四年以前造像,抬康王出巡用的神龙椅为光绪十四年制作,造工精细。1993年康王庙被公布为东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BR>  <BR> 历史沿革始建年代不详.清雍正年间重修一次。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一次。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一次,耗银2000多两,捐资者达955人。文革期间,光绪十四年的康王神像、神龙椅和陶塑脊饰免遭浩劫.1992年重修。 1998年重修。  <BR>  <BR> 康王庙概况:康王庙是乡村的道教庙宇,始建年代不详,清雍正、道光、光绪均有重修。为三开间三进四合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硬山顶建筑。首进为塾台式,首进、二进、三进建筑尺度层层加大,两天井则逐渐减小,导致空间明暗变化对比强烈。康王庙首进梁架装饰精美,屋脊陶塑、康王神像和神龙椅保存完好。正殿供奉玄天大帝北帝,左殿供奉华光、关帝、康王,右殿供奉泰岁、医灵、献善。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至初九,乡民用龙椅抬康王出巡,石排、企石、横沥、茶山、石龙、城区等地乡民纷纷前来参加祭祀活动。  <BR>  <BR>   25、南社:碧水两岸明清人家。位于东莞茶山镇,建于南宋初年,距今已有800年历史,全村面积近7平方公里。以古民居、祠堂、书院等到为特色。  <BR> 东莞乡村保存着许多明清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地方是茶山南社村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群,有100多间民宅和25间宗祠,尤其是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资政邸、百岁坊、百岁翁祠、谢氏大宗祠等著名文物建筑。  <BR>  <BR> &nbsp;&nbsp;&nbsp;&nbsp;百岁坊是为纪念百岁的四位老寿星而建,大家看它飞檐斗拱,古朴壮观,重修这作牌坊时却运用砖木,雕花榫铆,谨依原样,所以极好地保存了当年的风貌。旁边还有百岁翁祠,是一位百岁老人遗命用自己所居古屋改建的。资政邸,是光绪年进士,官至礼部主事的谢元俊的府邸。它座落在小丘之腰,石级,栏杆还保持着当年的高贵气派,  <BR>  <BR> &nbsp;&nbsp;&nbsp;&nbsp;两廊的花楣精美绝伦,厅中的垂花门镂刻着花卉群鸟,上面的孔雀尾、凤凰头都凸出木外,栩栩如生。  <BR>  <BR> &nbsp;&nbsp;&nbsp;&nbsp;南社村的古建筑群与“客家围”、“潮汕大屋”有所不同,它代表的是珠三角地区水乡特色,每一民居都单家独户称“家庙”,“家庙”前有自家的水井、麻石小巷。每家的麻石小巷都隔着一条小水道。最具特色的是“家庙”的建筑,多为四柱三间三楼砖石牌坊式建筑,楼为歇山顶,檐下如斗拱,门额上配有雕刻精美的木雕。上百间民居错落交织,在密集的树丛中闪现着古典的韵味。“家庙”门楼上无论是动物还是花鸟的木雕、石雕全都栩栩如生.  <BR>  <BR> &nbsp;&nbsp;&nbsp;&nbsp;这些融家庙、水坊、古井为一体的古建筑群落不仅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文化,而且还成了考察早期珠三角地区水乡居民生活状况的鲜有的依据,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茶山南社村古建筑群现为广东省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27、罗瑞合村:聚族于斯亲仁在。也是咱们深圳的,在龙岗。  <BR>  <BR> 内门楼牌坊  <BR>   这座城市大多数人都自私地以为深圳只有20年的历史,事实上,在城市崛起以前深圳的历史并非真空。即使只是几个不为人知的沿海渔村,这片土地依然不乏动人的故事。  <BR>  <BR>   提起百年前深圳的居民,客家人无疑是一大势力。在深圳本土的原住民中,客家人占了60%,而龙岗区则是深圳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深圳市龙岗区的客家先民多由梅州地区迁徙而来,这里距离客家人的大本营——粤东梅州地区直线距离只有250多公里,是客家人向东南沿海一带迁徙首选的地区之一。  <BR>  <BR>   龙岗区内散布着的100多个大大小小的客家围龙屋记录着客家人在此地的辉煌。苦难磨练出的坚忍和智慧,使得不少客家人成为当时最为富庶的望族。龙岗罗瑞和村“鹤湖新居”的罗氏、龙岗坪山镇大万世居的曾氏、坑梓龙田世居的黄氏、茂盛世居的何氏,他们历经几代人修建的大规模围龙屋,见证了这些家族的兴旺。其中,尤以“鹤湖新居”的罗氏最为显赫。  <BR>  <BR>   位于龙岗罗瑞合村的“鹤湖新居”是全国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之一。 鹤湖新居为广东兴宁客家人罗瑞凤创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经三代人数十年努力,建成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1996年被原龙岗镇政府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BR>  <BR>   这座恢宏的城堡式建筑,苍然屹立在五颜六色的农民房中,像一个沉默的老者,依然保持着他的尊严。  <BR>     <BR> 围墙 碉楼 走马廊  <BR>  <BR>   接近傍晚时分,我们造访了鹤湖新居。远远地看见它灰色的外墙,被涂上了淡淡的夕阳余辉。走近了发现围墙非常高,整座围屋就是被这样坚固如城墙的围墙包围起来,围屋正面宽达165.9米。这样恢宏的气势,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座真正的城堡。  <BR>  <BR>   城堡式围楼是东江流域和深圳、香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外墙用“三合土”(泥、灰、沙)夯筑而成,围墙非常厚,墙上还开有黑洞洞的枪眼。“鹤湖新居”分内外两层围墙,第一代罗氏族人建造了内围和四碉楼、一望楼,内围平面呈回字形;第二代罗氏族人建造了外围和四碉楼、一望楼,外围平面呈梯形。两围四角各有四座碉楼,碉楼与碉楼间又有巡道,称“走马廊”,可供人在上面巡逻守卫。博物馆的员工小陈非常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说,这座围屋非常安全坚固,进可攻、退可守。围墙分内外两层,即使不幸被敌人攻破了第一层,还可以死守第二层。就连屋前那个宽阔的半圆形“月池”,也是出于风水和防火的考虑。  <BR>  <BR>   我们很好奇为什么客家围屋这么重视防御性,陈先生介绍说,由于客家人客居异地,要面对当地充满敌意的土著居民,又要面对觊觎他们财富的强盗,只有居住在这样层层防御的围龙屋里才能确保安全。  <BR>  <BR>   的确,不断迁徙的客家人总是面对着最艰苦的生存环境。在广东,广府人聚居于富庶的珠江三角洲,福佬(潮州人)择肥沃的韩江三角洲而居,而客家人于粤北、粤东的山区偏安一隅。客家人聚族而居,以围龙屋为根据地,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才能在新迁地站稳脚跟。围龙屋牢牢地圈住了客家人以血脉团结起来的力量,这是客家人赖以生存的根本。  <BR>  <BR>   根据现有史料考察,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迁海令”,朝廷下令招垦后,客家人才大规模成批地由梅州迁入深、港。所以目前存留的客家民居也主要始建于清代中后期。深圳的客家民居大致保存着梅州客家民居的特色,如采用方形围龙,屋前有月池等。  <BR>  <BR>   坚固的围墙老而弥坚,八座碉楼依然完好地冷然屹立着,走马廊上的木板已经腐朽,不能再在上面行走了。100年以前这里每晚都有人巡逻,警惕着那些对这座房屋不怀好意的人,而如今这座围龙屋成了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可以安然养老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祠堂 堂联 大夫第  <BR>  <BR>   客家人“情系中原,根在河洛”,学者们把客家文化称为北方古文化的“活化石”。  <BR>  <BR>   尊祖、尊儒是这种文化的核心。祭祀祖先的祠堂处于整个建筑的中轴线上。据说龙岗现存的绝大多数客家围屋都采用这种结构。“鹤湖新居”内围由罗氏第一代建成,整个第一围以祠堂为中心,呈“回”字型分布。从大门进入,穿过内门楼牌坊,是一片宽阔的长方形的空地,这就是“下天街”。从内门楼牌坊上镌刻着的“聚族于斯”四个字来看,这里是全族人聚集的地方,有时也用作晒场或孩子读书的场所。  <BR>  <BR>   “聚族于斯”四个字,说明客家围屋是血缘宗族的聚合,聚族而居的躯壳。每个客家围屋的居民,大都是一个姓氏,由开基祖一直往下传。随着子孙的繁衍,客家围屋可以不断增加或扩大。  <BR>  <BR>   下天街后就是整座建筑的中心——祠堂。祠堂不大,但在这座已露老态、略显破旧的大屋中,这座小小的祠堂却描金画彩、光彩如新,香炉中的香火无声袅袅。陈先生说罗瑞村的村民多是罗氏子孙,逢年过节就要回来祭祖,一些迁居海外的罗氏子孙每年都回来寻根问祖,所以祠堂维修得很好。这种“敬祖睦宗”观念,正是儒家的“孝悌”、“尊卑”、“仁爱”观念的反映。  <BR>  <BR>   祠堂的堂联往往闪现着这一族人的核心信念,它是子孙们日日瞻仰的精神标语。鹤湖新居堂联是:“慈孝友恭启迪后人昭世德;诗书礼乐缵承先绪振家声”。  <BR>  <BR>   祠堂外悬挂“大夫第”牌匾,这块牌匾是“道光十四年甲午仲春”道光皇帝赐给罗氏第三代罗兆能的,罗兆能当时在朝中任五品官。这块牌匾标榜着罗氏家族光荣的顶点。  <BR>     <BR> 望楼 水井 龙眼树  <BR>  <BR>   经历三代,罗氏家族不断繁衍壮大,于是在第一围外又有了第二围。这些连排而起的房屋,曾是罗氏家族千余人安居乐业之所。可以想象在百年前的某个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空气中混合着各家各户的菜香味。聪明的孩子站在院子中间闭上眼睛一闻,就能知道今晚谁家吃什么菜。然而在百年后的这个傍晚,游客散尽,老屋失去了居民,一间间房屋敞开着房门,空洞得仿佛发出阵阵回音。寂寞的城堡外,罗瑞合村的罗氏子孙们在他们的新家里准备着当天的晚餐。  <BR>  <BR>   这座恢宏的“罗氏城堡”,共有179个居住单元,每单元由1-3间构成,有数百间房屋,每家每户分食分住,只有在重大节日时才举族相聚。鼎盛时期有1000余人在里面安居乐业。  <BR>  <BR>   客家围都是完整的自给自足的生产和生活体系。小陈介绍说,住在里面的客家人,即使几个月不出大门,生活依然可以照常过。各家拥有自己的土地和生产工具,而大牲口和大农具在围屋内部可以互相租借。围屋内有谷仓,还有共同使用的水井,甚至还有榨油和榨糖的大型工具。我们在围屋的后院发现了一个大型石磨榨糖机,白色的石磨已经被雨水冲刷得很平滑。据说这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完整的古法榨糖机。  <BR>  <BR>   院子里的龙眼树大概是现在这座古围屋里最有生气的“居民”了。古树虬枝盘绕,到了冬天树叶仍然郁郁葱葱。  <BR>  <BR>   望楼居于后围的中央,鹤湖新居有内外两座望楼。望楼高于堂屋和碉楼,在全围楼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实际上是大家族的议事厅和学校,让本姓宗族子弟在这里接受儒家的思想文化教育。  <BR>  <BR>   鹤湖新居的外围望楼曾遭火灾。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8月,一小队日本鬼子闯进鹤湖新居抓苦力、抢劫财物,搜查后发现院子里空无一人,后来发现有几十个老百姓躲藏在外围望楼上。日本鬼子凶残地放火烧了望楼,老百姓从走马廊上逃走了。望楼在经历了4个小时的大火后被烧成了残垣断壁。这一面淬火的断墙至今仍十分坚固。  <BR>     <BR> 老屋 祖先 后人们  <BR>  <BR>   这一截灰色的城堡耸立在傍晚酡红色的夕阳里,它曾经的居民们已经分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些先民的子孙们,有的流浪到海外,有的在村里盖起一栋栋彩色的小楼,热热闹闹地紧紧簇拥着沉寂的老祖宗——这座百年老围屋。  <BR>  <BR>   “鹤湖新居”世为罗氏祖屋。从族谱上看,乾隆二十三年(1768年),罗氏十六世祖瑞凤公从兴宁迁至龙岗圩马福头立业。罗瑞凤做小贩起家,后来又经营油坊生意。他很有商业头脑,勤俭致富,逐渐积累起百万家财。罗瑞凤始建罗氏住宅,聚族于斯,至今已有二十五世,其子孙遍及海内外。“鹤湖新居”建成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历经三代数十年而建成。罗氏原籍为福建宁化,宋代其祖小九公从江西赣州宁都迁至广东兴宁定居,人口不断繁衍,罗氏子孙遂离祖居遍华夏,蔚为望族。  <BR>  <BR>   我们的导游小陈也是一个客家人,据说这个博物馆里大多数员工都是客家人。小陈说,他小时候也在一个客家围屋中生活,当然规模比不上“鹤湖新居”。老老的房子里总藏着许多虚妄的猜想和故事。那时围屋中有的房子早就无人居住了,门紧紧地闭着,他和其他的孩子们常趴在门上,透过门缝向里张望,黑黑的屋子里只有一些模糊的影子,突然有调皮的孩子大叫一声,大家便吓得作鸟兽散。这样无聊的游戏却是他那时最乐此不疲的事情。  <BR>  <BR>   太阳已经西斜,临走的时候我却找不到摄影记者,站在空空的下天街大声喊着他的名字,从数百个空房间中的某一间隐约传来了他回答的声音。等了一会,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从我身后的一个房间溜了出来。“鹤湖新居” 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屋宇、厅、堂、房、井、廊院布局错落有致,天街复杂,像座迷宫。  <BR>  <BR>   门卫不耐烦地催促我们快走,他要下班了。这里没有游客时,是很安静的。里面的工作人员大概也是清静惯了,看起来非常淡泊。对于游客,不会太过热情,不会殷勤地劝你买纪念品,只要交10块钱买了门票,一座大屋就任你去探险,工作人员却依然坐在门口聊天。生活大概如同这座大屋,今天和明天不会有什么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惠州境内:  <BR>  <BR> 惠阳风情网:http://www.hy118.com/ceribri/lzk1.htm  <BR>  <BR> 惠阳陈江  <BR>  <BR> 廖 仲 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名恩煦,字仲恺。惠阳陈江镇鸭仔步人。1877年3月10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1893年归国。22岁时与何香凝结婚。1902年赴日本留学。期间结交有志青年,萌发反清革命思想。1903年结识孙中山。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积极追随者,协助孙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次年往天津筹设革命机关。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总部外务部干事,同年被选为留日学生会会长。1909年在日本中央大学毕业后回国,考取法政科举人,在吉林巡抚处任翻译。辛亥革命后回广州,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旋任南北议和会议代表。1914年中华革命党成立,任财政部副部长。1918年随孙中山到上海,次年参加创办《建设》杂志,传播孙中山学说。1921年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次长、广东省财政厅长,协助孙中山北伐。次年陈炯明叛变被捕,经妻子何香凝营救脱险。1923年,任广东省长和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和筹建黄埔军校。为实现国共两党合作起了重要作用。1924年选为改组后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先后兼任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等要职。  <BR>  <BR>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廖继承其遗志,坚决贯彻革命的三大政策。国民党右派视之为眼中钉,8月20日,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时年48岁。有《廖仲恺集》。  <BR>  <BR> 为表彰、纪念廖仲恺、1925年11月6日,国民政府分别在惠州中山公园和廖的家乡陈江鸭仔步村建立“廖仲恺先生之碑”。  <BR>  <BR> 1987年,其故乡陈江兴建“仲恺中学”。廖先生之女、六届全国政府协委员廖梦醒亲笔题“仲恺中学”校名。学校广场立廖仲恺全身铜像,校内设陈列室,室内安放有仲恺先生半身大理石塑像,还有100多幅介绍他生平事迹的图照。  <BR>  <BR> 廖仲恺故居:既是一块石碑,也是一个墓冢。由于廖家在当地没有后裔,我们的采访对象竟是一个与廖家毫无瓜葛的杨姓老人。  <BR>   这位老人叫杨畅,八十高龄的他解放后一直负责看管廖墓。墓地虽然打扫得干干净净,但并不能掩饰时间给石碑带来的伤痕。公共管理职能的缺位,也让我们担心石碑今后的保护状况。  <BR>  <BR> 廖仲恺故居之前世  <BR>     <BR> 墓地原为廖父养鸡棚  <BR>  <BR>   虽然历史记载有些语焉不详,但和人们的美好想象不同,廖仲恺墓地原来竟是廖父用来养鸡鸭的简易棚。  <BR>   人们不知道,为什么廖父来到幸福村后不把家安在廖姓人氏居住的另一个村,而是安在只有杨姓的陶前村(幸福行政村下属的一个村民小组)。  <BR>   根据史料记载,为纪念廖仲恺先生的革命功绩,广州国民革命政府决定在其故乡建一个纪念碑。于是1925年11月6日,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女士在先生故居的20多平方米屋地上,建起了这个纪念碑。据说,当时国民政府动用了一个排的兵力,从20多里外将石头搬过来,并刻成石碑。  <BR>   一般的人都会把故居保住,另择地建纪念碑。墓地更会选在屋地以外的地方,为何廖仲恺的墓地要把祖屋占了呢?杨老先生说,墓地旁边现存的房子才是廖家真正的祖屋,廖仲恺墓地所占的“屋地”,其实是廖父用来养鸡鸭的简易棚。  <BR>   也因此,当时何香凝女士修建墓地时把棚子拆掉,在此建起了墓碑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汪精卫撰写碑文  <BR>  <BR>   走进廖仲恺墓地,首先要看的就是碑文,只见碑文上方有一个醒目的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  <BR>   说起这个党徽,还有一段故事。1966年,红卫兵把碑上这个青天白日党徽换成了红色五角星,碑文末尾的“汪兆铭敬撰”5个字也被他们凿掉了。汪兆铭就是大汉奸汪精卫,如今仔细辨认,其实还能看清这5个字。  <BR>   虽然汪精卫名声不好,但纯朴的村民对此并不在意,他们认为这篇碑文写得挺感人。汪当时是国民党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孙中山、廖仲恺等人关系极好。  <BR>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杨老先生找到村里的美术教师,将红五星图案换回了国民党党徽。  <BR>   杨老先生的儿子杨玉山说,以前惠城西湖边上也有廖仲恺的纪念石碑,但在“文革”时被毁掉了,原因是廖仲恺不是惠城人。  <BR>  <BR> 何香凝乘轿回乡  <BR>  <BR>   讲起解放前何香凝乘轿回乡这件事,杨家人特别兴奋,但他们不记得这是哪一年发生的事了。  <BR>   当时村里的路全是泥路,根本没法正常行走。因此村民们只好在一把木椅的两端绑上抬杠,做成一个简易木轿,派了4名青壮年把何香凝女士抬进村里。那阵势可大了,来了很多人。提起往事村民们有些伤感,他们记得何香凝女士当时给村里赠送了一幅亲手作的画,但不知为何后来找不到了,这让他们感到挺愧疚。  <BR>  <BR> 村民义务护墓地  <BR>  <BR>   村民们一直义务承担着墓地的维护工作。1963年,廖仲恺的女儿廖梦醒来拜祭后,见墓地前一片荒草,就建议村民将此改建成晒谷场。  <BR>   1966年及1967年这两年间,村里在纪念碑后面建了一个1米厚的压顶台,并在墓地四周砌上石墙。  <BR>   后来村民们又整修了晒谷场,还定了一条新规矩:场上只准晾晒没有异味的稻谷,其他有异味或不雅观的东西一律不许晾晒。  <BR>   1997年,陈江镇政府发下来6棵柏树苗,让村民们种在廖仲恺墓碑的两侧,如今这些柏树苗已挺拔成荫。一旦发现顽皮的小孩在树上刻字,杨老先生便立即用泥敷上。  <BR>  <BR> 日本人凭吊墓地  <BR>  <BR>   在墓地的右后方,有一株高大的台湾相思树,这是杨玉山小时候种的。  <BR>   杨玉山说,那时候他大概是10多岁吧,很贪玩,想在墓地旁边种一片果园,于是就种了几棵台湾相思树。后来果园没种成,相思树也死得只剩下这一棵。这棵活着的相思树,也成了墓地的一个组成部分,远远望去,如伞如盖,更凭添几分思念。  <BR>   杨玉山说,日本人对廖仲恺极为尊敬,他曾见到几个日本人来墓地凭吊。  <BR>     <BR> 廖仲恺故居之今生  <BR>  <BR> 墓地需重新设计  <BR>   与何香凝女士乘轿进村不同,我们这次去瞻仰廖仲恺的纪念碑时,是驱车行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  <BR>   到达墓地已是中午时分,是杨老先生接待了我们。墓地两边没什么大的建筑物,基本保存了原貌,碑旁边的祖屋也很坚实。  <BR>   虽然村民们努力保护墓地,但由于后天设计和施工等原因,碑的基座已经裂开,如果不及时维修,可能会发生不测。  <BR>   解放后,墓碑前兴建了一个晒谷场,虽然工程质量没问题,但这项大工程的施工对附近的墓碑自然会产生影响。  <BR>   而且,两旁的树坛已经破裂,显然是被树木撑裂的。也许当初植树时没考虑那么长远,3株柏树种在不到2米宽的空间里,而且距离墓碑不到2米,如果不及时把树移开,可能会影响墓碑的安全。  <BR>  <BR> 未来谁管理墓地  <BR>   杨老先生对廖仲恺墓地极有感情,他还保存了一篇当地报纸的相关报道《廖仲恺纪念碑:一种精神家园》。  <BR>   杨老先生年纪大了,说话时喉咙的响声甚至盖过了说话的声音。只见他伸出大拇指指着自己,孙子杨卓基说:“爷爷以前当过官,如果不是耳朵不好,他当的官就是这个!”杨卓基也伸出了大拇指。  <BR>   杨老先生曾给上级领导写过一封信,要求上级拨款200万元,主要用来修建村道及廖仲恺墓地通往廖家祖坟的道路,还有修葺墓园。另外,他要求直接把钱拨到幸福村委会,署名为“幸福村陶前村民小组长,杨畅”。  <BR>   看着这对爷孙,我们不由担心,一旦杨老先生撒手而去,这个墓地该由谁来管理呢?如果在一般的景区,可能会由景区管理处来负责,可这里并不具备这种条件。  <BR>  <BR>   ■ 后人谈故居  <BR>  <BR>   墓地看护人杨畅忆述  <BR>   廖氏家人偶有回乡  <BR>  <BR>   杨姓在幸福村是大姓,据杨老先生介绍,村里虽然也有廖氏人,但与廖仲恺不同宗。廖仲恺这一支派是从外地迁来的,廖父在陶前村盖了房子后,就出外谋生了。廖仲恺一家人都是华侨,12个兄弟及其后人极少在村里住。  <BR>   廖氏家人偶有回乡,1963年廖仲恺的女儿廖梦醒回乡,看到农田没水灌溉,就穿针引线帮村里建了幸福水库。  <BR>   还有一次是在“文革”期间,廖仲恺的兄弟廖恩锡夫妇被下放劳动,他们要求到自己的祖居。但没想到乡亲们并不欢迎他们,理由竟是要负担廖氏家人的生活费,村里因此得拿出一笔费用和物资。对当时的幸福村而言,吃饭都成问题,再增添几口人,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BR>   但廖恩锡夫妇还是来了,村里人也很善待他们,还户户轮流请他们吃饭,大家一起度过了那个心酸的年代。  <BR>   廖仲恺生有一女一男。女儿廖梦醒1904年生于香港,新中国成立后,她历任全国妇联国际司副司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协会理事、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名誉馆长。1988年1月7日,她在北京逝世。  <BR>   儿子廖承志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他通晓5种外语。历任第七、第八、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六届人大主席团成员并获国家副主席提名、第一届政协委员、常委。1983年6月10日,他在北京逝世。  <BR>   每年清明节,廖仲恺在广州的亲人都会到村里祭祖,有时是镇上带着来,有时他们自己来,当天就赶回广州。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惠州秋长、镇隆古村落攻略:  <BR>    1、深圳——秋长:市体育馆——梅林关——机荷高速——深汕高速——淡水出口下高速——出收费处第一个路口右转——秋长镇——叶挺故居(祠堂:会水楼)——叶亚来故居(碧滟楼)——会新楼、会源楼。  <BR>    2、秋长——镇隆:秋长镇——新圩镇(G205)——镇隆镇(崇林世居)。可到镇隆镇政府所在地问大山下村即可,崇林世居即在大山下村,离镇政府不远。到镇政府即停车,不要往惠州市方向走了。  <BR>    3、镇隆——深圳:镇隆镇——新圩镇(G205)——龙岗区坪地镇——龙岗区政府旁(罗瑞合村)——市区。  <BR>  <BR>    29、大山下村:世居东粤绍家声。在惠州的镇隆镇内。有200余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崇林世居建筑面积为14000平方米,为惠州市最具代表性、建筑面积最大的客家围屋。  <BR>  <BR>    以下是摘录:崇林世居位于镇隆镇大山脚下,是一座方形围屋,以前是当地叶氏家族的聚居地。据有关史料:围屋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由池塘、禾场、首围、祠堂、望楼5部分组成,总面积13824平方米,已有200多年历史。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创建者为叶文昭,号崇林,本是一个普通农夫,农闲时卖盐,开始时走村串户,后来就走南闯北,盐业生意越做越大,遂成当地巨富。发达时的叶文昭已近晚年,抱着一个朴素的念头,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产业,以振家声,于是建了这座巨大的围屋。围屋建成后4年,文昭公溘然长逝。其后两百年的风雨中,这座巨宅所获得的声望,倒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盐商叶文昭。围屋远看像一座城堡,实际上更像一座城池,墙高9米,厚近1米,长宽均超过百米,墙上本来没有窗户,而是散布着数百个枪眼,围墙上设有“走马道”,宽可驰马,其防御功能不言自明。(据《南方都市报 》2004.4.8《民间惠州:客家围屋》)  <BR>  <BR> 惠州新闻网之县区文史:http://www.hznews.com/xq/xqws/  <BR>  <BR>    30、秋长:秋水长烟处疑是故人来。在惠州秋长镇。有800余年历史,叶挺的故乡。也是古建筑为主,现存200多幢明清古建筑,被誉为中国五大特色发居建筑之一。  <BR>  <BR>   叶挺将军:是我军创始人之一,我国现代著名的军事家。惠阳秋长镇周田村人,字希夷。1896年9月10日生于一个贫苦农家。7岁读书,15岁入惠州府立中等盐业学校就读,16岁转入黄埔陆军小学,开始探求救国救民道路。1919年初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次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1924年赴苏联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9月回国。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为先遣队讨伐军阀吴佩孚,在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中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  <BR>  <BR> &nbsp;&nbsp;&nbsp;&nbsp;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同年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到中共广东省委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5月,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初,日军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将敌击退。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身陷囹圄,坚贞不屈。在狱中写下有名的“叶挺囚歌”。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1946年3月4日获释。出狱后立即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7日被中共中央批准。4月8日由重庆赴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终年50岁。遗体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园。  <BR>  <BR> &nbsp;&nbsp;&nbsp;&nbsp;叶挺故居坐落于秋长镇周田村,是一座建于1884年的规模较小的客家围屋,整个格局和屋内陈设都基本保持着当年的原样。记者看到,叶挺家居生活相当简朴,故居内很多陈设都是普通农家田间劳作时的用物,如各种大小箩筐、锄头、锹铣等,墙上还挂着已破损的斗笠、收割用的镰刀。除了叶挺和家人的生活陈设外,故居还展示了有关叶挺革命历程的资料。如叶挺夫妇卧室的墙上,挂有一张叶挺1936年在澳门拍摄的照片,是他接受毛泽东邀请赴延安前拍下的,当时他拒绝蒋介石邀其出任中央军第一军长的职务,而欣然接受新四军军长的职务,这是他军事生涯中一张里程碑式的照片。 展室中还陈列着周恩来为叶挺将军女儿扬眉题词:“闻鸡起舞,做一个革命将军的好儿女。”以及毛泽东在叶挺意外逝世后的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叶挺所作的著名诗歌———《囚歌》也陈列在这里……  <BR>  <BR>   叶亚来:在南洋成就传奇人生的叶亚来,有“吉隆坡王”之称。同东南沿海的其他华侨一样,发达之后便回乡——现惠州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盖了一栋豪宅“碧滟楼”,作为其成就的象征。 叶亚来故居门口有副对联,上联是“漂洋过海打州府”,下联是“业立南洋振乾坤”。与对联的大气雄浑相比,今日的叶亚来故居却处于风雨飘摇中。由于年久失修,叶亚来故居已然破败不堪。一代侨领的故居,除了几个后人的勉力维持,所谓管理仍是一个概念。  <BR>  <BR>   叶亚来故居之前世  <BR>   异国立业  <BR>   直到19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还是两条河口交汇的一片沼泽。在马来语中,“吉隆坡”是“泥泞的河口”之意。 约在1857年,有几名华侨到了这里,盖了三间草屋,从事锡矿砂收购和粮食日用品的零售生意。这个“三家村”就是今日吉隆坡的摇篮。特别是在19世纪70至80年代,叶亚来担任了吉隆坡的行政长官,在他的领导下,开始了吉隆坡的市政建设,奠定了吉隆坡市今日的规模和基础。 叶亚来被看作是吉隆坡的开埠功臣,有“吉隆坡王”之称。  <BR>  <BR>   造福桑梓  <BR>   发达后,叶亚来不忘桑梓,捐款在家乡修建了挺秀书院,还于1889年在周田村修建了碧滟楼,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叶亚来故居及旁边的祠堂等建筑。甚至后来他还想回家盖一栋更大的建筑,但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如愿。 房子建成后,当时的四房兄弟每人一角,各自管理。  <BR>   碧滟楼按传统客家建筑工艺建成,平面呈长方形,长60多米,宽近37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内部有形状各异的院落,结构布局得体实用,是一幢典型的客家传统围屋。 与其他众多古民居相比,碧滟楼气势恢弘,屋顶层层叠叠,外檐装饰华丽,引梁、瓦唇、挡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屋内的墙壁上都装饰有精美的壁画。  <BR>  <BR>   故居变迁  <BR>   接受记者采访的是叶家的第11代孙叶天顺和叶特顺,属“顺”字辈。叶亚来是第8代孙,叶特顺的曾祖父即是他的兄弟。叶亚来在族谱里属“茂”字辈,名“茂兰”。除叶特顺的曾祖父呆在当地外,叶亚来的一个兄弟后来也去了马来西亚,另一个兄弟却不幸早夭。叶特顺说,围屋刚建成的时候,号称“九天十八井”,最多的时候住过一百多口人。叶特顺说,其实民间对叶亚来故居一直很有兴趣,文化界的人物和新闻记者,故居每年都要接待好几批,但故居的保护还是存在问题。从总体上说,到解放前,故居由于人气较旺,加上没有人为的破坏,保护得还算不错。到了“文革”期间,各地开始“破四旧”。这个阶段,是建筑物被损坏得最严重的时候。梁上的字被铲掉了,一些房子甚至被拆掉了。  <BR>  <BR>   在这115年时间里,围屋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任凭风吹雨打。据说去年来了2000元的维修经费,对故居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维修,但他们至今不知道这笔钱是华侨捐的,还是政府财政支出的。至于碧滟楼,叶特顺说,他记得已经大修过三次了,都是在大约五年之内进行的。款项来自港澳及海外华侨等,保护得还算完好。 故居一块雕刻精美的木板从墙上掉下来,静静地躺在走廊中间。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叶亚来故居之今生  <BR>    叶亚来曾经在1884年时想回国省亲,但竟一病不起,次年过世。  <BR>    叶亚来过世后,据说他的大儿子好赌,不务正业,家业很快被几个兄弟败光。现在他的后裔总人数大概有190多人,散落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 叶特顺这一支后裔,如今也是散落在淡水、秋长、广州等地,村里留下来的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只有在重要的诸如建祠堂、祭祀等类似活动时,宗族之间才会有一些联系。  <BR>   大约五年前,叶亚来的孙女回乡认过宗,叶特顺连她的名字都不记得,只记得年纪很大了,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世。 现在住在这里的,只有2户7人,其中碧滟楼里只住一个单身汉。 有一位跟叶天顺同辈的叶亚来的曾孙,1952年前在岭南大学读书,还参加过抗美援朝宣传。回到马来西亚后,当局以他是共产党分子为由,不给他国籍。直到现在,他已经78岁了,还得每年申报护照。  <BR>  <BR>   故居见闻  <BR>   顺着通往叶挺故居的水泥路走上一段,然后分道,走不长的砂石路就到了叶亚来故居。 昔日的豪华,还能够从高大气派的阁楼建筑上看得出来,就像古代军事要塞的门楼一般,从老远的地方就能看见太阳挂在它的檐角。  <BR>   而门楼则已倒下一半,另一半也是顷刻间似乎就要倒下来。 走近一看,斑驳的墙面,泥土用手一捏就簌簌落下。 由于住的人少,到处都是零乱的生活垃圾和器具,鸡鸣狗走、家道中落的味道扑面而来。 叶亚来自己住的那间屋子,已然倒塌。其他的房子,也已经有一户半户塌了。 叶特顺说,这里是叶亚来去南洋之前住的屋子,因为走之前家贫,本来就一般。后来没人住了,一直空着,由亲属们代为管理。他们兄弟曾经把那房子用来堆放柴火,但十多年前,终于倒掉了。  <BR>   现在,屋子地面上长满了草,整个屋子连基本的形状都不存在了。屋子的门口,长着将近一人高的荒草,颇为荒凉。 叶特顺说,他们想着能把门楼修复,但目前的经济实力显然不允许。另外,下一代都在秋长等地,不愿意回乡住。即使回乡的,也要另觅地方在外建房,不想住到围屋里来。虽然大人们尽量想办法让他们住进来,以便使用性地保护,但没有多少人愿意住在农村,所以只能保证这一代人能把围屋保住。下一代人,则是顾不得了。  <BR>  <BR>   据秋长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材料》保护规划部分建议,这些建筑正处于闲置状态,没有任何用途,正在逐渐消失。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新建筑日益挤占用地,建筑风格不协调,严重破坏历史建筑群的原始风貌;严重缺乏专业维修队伍,有好心办坏事的现象,维修、管理的资金严重不足。  <BR>   该文件建议,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持建筑的历史形态,维护和修复传统风貌,改善环境和内部设施,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利用”的原则。  <BR>   根据这个原则,确定碧滟楼的保护准则是,将其定为一级保护建筑群,长期保护的重点保护单位;划出一定保护范围;迁出现住居民,清理建筑内外环境,按原样修复损毁建筑局部;保护原来门前的视觉通廊,保护建筑群后的山体,保护门前小溪,并对门前鱼塘、小溪清淤,保持整洁的周边环境;清理建筑物内部及周边排水设施;用来陈列与叶亚来有关的文物及相关客家文物;用于保护和修缮的资金,主要从旅游收入中提取,其余部分由政府与其后人共同分担;在镇城建办内设专门保护小组,长期保护监督。  <BR>   叶特顺说,他们现在的愿望,就是能按照记忆中的式样,修旧如旧,恢复建筑原始风貌。现在惟一的障碍,就是钱。  <BR>  <BR> 叶亚来其人  <BR>   叶亚来又称叶德来,叶德来是他担任甲必丹(当地最高掌权人)时用的名字,也有人称他叶来。 1837年农历二月初八,叶亚来出生于现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 1854年,17岁的叶亚来被当成“契约华工”(即俗称的“猪仔”)卖到马六甲。另一说是,太平军兵败后,清廷实行血腥大屠杀,叶亚来就是为逃避清军剿杀而被迫逃至马来西亚谋生的。 到南洋后,叶亚来掘土挑沙,筑塘养鱼,后来在一个叫叶五的堂叔店里当伙计。叶五后来担心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不能适应南洋炎热的气候,于是将自己一百元的积蓄送给叶亚来,劝他返回故乡。 在回国途中,叶亚来却在赌馆输光了身上所有的钱,变得一贫如洗。为此,他感到羞耻,决心避开他的亲戚,遂与一位叫叶福的同伴,从马六甲步行到芦骨。 他在马六甲与森美兰芦骨之间来往贩猪和锡矿砂,也曾在马六甲某矿场当过厨师。  <BR>   1861年,24岁的叶亚来成为芙蓉地区甲必丹,1869年成为吉隆坡甲必丹。在由争夺锡矿利益引起的雪兰莪内战中,叶亚来三次光复吉隆坡。1873年至1880年间,叶亚来任吉隆坡地区行政首长,掌管吉隆坡政令,有“吉隆坡王”之称。 1883年,即叶亚来逝世前两年,他被清政府“例授中宪大夫叶茂兰敕赠三代”。  <BR>  <BR> 惠州旅游网网址http://www.hztravel.com/html/y_hzphgc.htm  <BR>  <BR>    28、平海:六百载军声绵延  <BR>    平海古城被誉为岭南文化的一块“活化石”。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在是惠东县一个建制镇,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BR>    平海东县城53公里,地处惠东县最南端,面临南海,东靠红海湾,西倚大亚湾。历来是海防军事重镇定和惠州南部地区海运进出口的咽喉。元末明初,盗寇猖蹶,民不聊生。洪武年间,明太祖派花都司到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八尺,雉蝶八百七十一,城门四座。”  <BR>    平海建城设所后,又设立平海巡检司署,平海营参将署,平海营中军守备署,还设有平海仓,为直隶归善县屯粮机构。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在平海城前沿相继筑有大星山炮台,盘沿港炮台,墩头港炮台、东缯头炮台和吉头炮台、筑成一道道壁垒森严的海防线。  <BR>  <BR>    600年沧桑,平海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庙、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历史文物。在城内,还保留着绚丽多姿的民间传统艺术。到平海古城观光,可观赏到众多的名胜古迹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在中山市内的:     <BR> 10、翠亨村:在中山境内,孙中山的故乡。  <BR>  <BR>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以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坐落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在中山市区东南方17.6公里处,广(州)珠(海)公路主干道旁。北距广州约 100公里,南距澳门约30公里,隔珠江口水域与深圳、香港相望,陆地与珠海市毗邻。 开放的主要景点有: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听太平天国反清故事的雕塑、孙中山试验炸药处--瑞接长庚牌坊、翠亨民居展示区、翠亨农业展示区、中山鼎、警世钟等,逐步形成以“孙中山和他成长初期的社会环境”为主题,兼具历史纪念性和民俗性、立体而多元化的陈列展览体系,充分地展现了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体系和革命实践,再现出孙中山出生和成长初期的社会历史环境,使人们加深对孙中山这一伟大人物的了解。此外,本馆还负责管理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殷故居、陆皓东故居、中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陆皓东墓、孙昌墓、帅傅遗居等20多处文物景点。  <BR>  <BR> 【开放时间】: 每天9:00-17:00,全年开放。  <BR> 【售票规定】  <BR> (1)全票20元,半票10元,20人以上团体参观按全票9折优惠。  <BR> (2)身高1.30米以下的儿童免票;凭有效身份证件,70岁以上老人、离休干部、军人免票。  <BR> (3)中山市60岁以上老人凭有效身份证件免票。  <BR> (4)在校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免票,个人参观半票。  <BR> (5)符合集体参观免票条件的,请持学校或幼儿园公函,提前到本馆办理有关手续。  <BR> (6)每年的3月12日、5月18日、11月12日为免票日。  <BR> 【交 通】  <BR> (1)从中山市区乘12路公共汽车可达,12路车从富华总站出发途经富洲酒店、小商品市场、富华酒店、人民大桥脚、广寒冰宫、石岐药厂、京华酒店、库充、紫马岭公园、中山海关、陵岗、明阳公司、西江里、西垭、神涌、土草朗、榄边、南朗、泮沙、崖口、中山城、翠亨市场等站,时间约40分钟;或乘坐市内旅游巴士前往。  <BR> (2)本馆邻近京珠高速公路广珠段翠亨出入口,南行进入珠海境内车程约5分钟,北上广州车程需1个多小时。  <BR> (3) 本馆至中山市客运码头中山港车程约20分钟。  <BR> 孙中山纪念馆网址:http://www.sunyat-sen.org/gzfw/fwzn.htm  <BR>  <BR> 11、石岐:也在中山境内,特色小吃有石岐乳鸽、杏仁饼等。有充分体会百年商埠百货先驱的中山民俗风情。  <BR>  <BR> 石岐区地处中山市中心城区,总面积26平方公里,现辖38个社区居委会,户籍人口16万人,外来人口4万人,是中山市最繁华的商业与文化中心。据史志记载,石岐定名已有近850年历史。相传古代用阜峰山(今烟墩山)石沿江垒基堤,向南北伸展。山抵其中,基堤由此分岐,故称石岐山。南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陈天觉在石岐山下的石岐墟建香山县城,城内称铁城,城西称石岐,取"凤鸣岐山"之意,石岐之名由此开始。公元1984年2月,中山撤县建市,石岐之名停止使用,公元2000年6月石岐地名重新恢复。一直以来,石岐既是乡集交易、商贸活跃的场所,又是县、市所在地。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广东地方名镇

中山市人民政府网址:(除了有张地图,其余内容都是垃圾)http://www.zs-shiqi.org/index.php   <BR>    <BR> 石岐盛产乳鸽,以体形大、胸肉厚、肌肉饱满、肉质嫩滑爽口而饮誉省港澳市场。石岐不少酒家饭馆所泡制的乳鸽,也极为食客所喜爱。其中最著名的是中旅集团富华宫的红烧乳鸽,其色泽金黄,皮脆肉滑,骨软味美,真是吃后齿颊留香,最为食家所赞许;而淮杞炖鸽,除汤味鲜美可口外,鸽肉亦极为嫩滑。不少酒家还各出奇招,使乳鸽制作花样百出,如吊烧鸽、生炸鸽、卤水鸽等等,都有不同风味,同受食客的欢迎。乳鸽作为中山的名菜,除色、香、味俱全外,还在于可兼作药用食疗,因乳鸽肉性温平、入肾肺,有治肺肾伤损久患虚亏功效,还可治疗皮肤恶疮顽癣、癫疯瘰疬溃疡,故此菜式历久不衰。  <BR>  <BR> 12、沙溪:主要景点有圣狮牌坊、溪南古塔、中明亭村、武探花牌坊等。八百年的闽南移民文化。特色小吃有沙溪名粥等。 探花及第坊 :沙溪镇龙瑞村。 建于清代同治元年 (1862 年 ) 。为四柱三间三楼牌坊,用花岗石雕凿构筑。楼为歇山顶,三楼顶均用石雕斗拱承托,高约 8 米。 正、背面坊额竖刻:“钦点”二字。 正、背主间横匾同刻:“探花及第”四字,上款:“同治元年壬戌科一甲三名进士”,下款:“臣刘其昌立”。正面左右横匾分别刻:“翘舒”、“秀出”。中柱对联刻:“肇建牌坊嗣后规模凭式廓,初元鼎甲维新气象庆承平”。 背面左右横匾分别刻:“剡日”、“擎天”,中柱对联刻:“凤翥鸾翔看此日仪光殿陛,龙韬豹略卜他年绩纪旗常。”牌坊柱下镶嵌抱鼓石,坊前附有石狮一对。  <BR>  <BR> "期颐偕老"坊:"期颐偕老"坊位于沙溪镇圣狮村,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牌坊,用花岗石雕凿构筑,高约6米。坊上正面额正中竖刻:"圣旨",背刻"恩荣"。正面主间横匾阴刻:"期颐偕老"四字,上款:"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冬月",下款:"耆民彭藻文仝□杨氏立",左右次间横匾阳刻:"瀛海"、"瑶池"。中柱对联阴刻:"厥北锡恩纶鸾诰宠绥天保福,陇西留齿□象峰长曜老人星。"   坊背面主间横匾阳刻:"熙朝人瑞",左右次间横匾阳刻:"乾健"、"坤顺"。中柱对联阴刻:"海屋纪春秋参天松竹添双算,圣朝多雨露两树椿萱寿百年"。牌坊柱上镶宝塔、鳌鱼、狮子石雕,下镶抱鼓石,并有人物花卉雕刻"现保存完好。  <BR>  <BR> "升平人瑞"坊:"升平人瑞"坊位于沙溪镇圣狮村,建于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牌坊,用花岗石雕凿构筑,高约6米。坊上正面主间正中竖刻"圣旨"。主间横匾阴刻:"升平人瑞"四字,上款:"宣统二年冬月",下款:"寿民阮维光立"。次间左右横匾阴刻:"戬谷"、"延厘"。中柱对联阴刻:"鹤算绵延大衍重围徵笃?","龙章宠锡覃恩叨被庆遐龄"。背面主间正中竖刻"恩荣",主间横匾阴刻:"百岁流芳"四字,落款与正面相同。左右次间横匾阴刻:"五福"、"九如"。中柱对联阴刻:"椿树百年耆艾荣旌绥福履"、"竹林千叶瓣香普祝寿期颐"。 牌坊柱下镶抱鼓石,柱上石狮柱头,人物花卉雕刻。现保存完好。  <BR>  <BR> 晕S,这地方到处都是牌坊。  <BR>  <BR> 中山主要信息在以下三个网站就差不多了:  <BR> 中山国际旅游网网址:http://travel.zsnet.com/index1/5.htm;  <BR> 中山(政府之窗)网址:http://www.zs.gov.cn/lyzn/index.htm;  <BR> 中山文化信息网:http://www.wh3351.com/zscultur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友户外网

GMT+8, 2024-4-29 15:34 , Processed in 0.14082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