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友户外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29|回复: 12

(五月)讨论话题----山蚂蟥,如何防患和克服心理压力(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5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软体动物山蚂蟥虽无毒,也不会给人造成致命伤害.但当你看到无数的它们伸长身躯,快速又蹦又跳的向你奔来,爬上你的鞋,你的裤腿内......如果将场景放大,简直就是一幅魔鬼的景象,给队员和队伍造成十分巨大的精神压力.
如何防患,怎样克服它给人带来的心理压力,欢迎大家交流讨论.[nbsp][nbsp][nbsp][nbsp]
发表于 2008-5-5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本月讨论话题----山蚂蟥,如何防患和克服心理压力

户外防山蚂蟥奇药--三枝枪(鸡骨树或三叉苦)

  1、作者:周春宁
  我是一位医务工作者,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一直在琼中从医,现已退休,受聘在三亚华侨医院(三亚市胜利路)工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中草药盛行时,我和同行在探讨中草药治疗跌打损伤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一种生于海南北半部的名叫“三枝枪”的中草药对五指山区的山蚂蟥有非常显著的抗拒作用。用这种植物的新鲜叶子捣碎擦于下肢皮肤上,把裤脚卷至膝上,任你穿行在山蚂蟥再多的地方,也不必担心它会咬你了。
    
  抗拒山蚂蟥的药还有许多,比如一种叫山石榴的果子的汁、我们常食用的盐、肥皂也可以,还有价格较贵的香茅油等。比较起来还是“三枝枪”最有效且经济、无任何毒性。以其制成酒精浸液后外擦效力不减,还能长久保存不失效,并且还有很好的治疗跌打损伤、消肿散瘀的功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我一直把这一成品在朋友、亲戚、同事间无偿使用。如有哪家单位愿意生产这一成品,本人愿意无偿提供一切信息,以服务于大众。

三枝枪---百度百科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972069.htm
发表于 2008-5-5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本月讨论话题----山蚂蟥,如何防患和克服心理压力

百度百科说蚂蟥:

蚂蟥
蚂蟥又名蛭,是一种吸血环体动物。在野外遇到蚂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蚂蟥叮人吸血后容易引起感染,所以我们应该学会保护自己,同是在遭到侵袭时,冷静地处理。

蚂蟥分旱蚂蟥、水蚂蟥、寄生蚂蟥三种。前两者是常遇到的。旱蚂蟥的“老巢”多在溪边杂草丛中,尤其是在堆积有腐败的枯木烂叶和潮湿隐蔽地方的为多。这些家伙平时潜伏在落叶、草丛或石头下,伺机吸食人畜血。水蚂蟥则潜伏在水草丛中,一旦有人下水,它们便飞快地游出附在人畜的身体上,饱餐一顿之后离去。

当这些“吸血鬼”叮在你身上时,你千万别用手去把它拔下来,那是很愚蠢的做法。因为蚂蟥有两个吸盘,很可能你会适得其反,令它吸得更紧。同时硬拔,会让它的口器断落于皮下,引起感染。

把蚂蟥弄下来的方法很多。你可以拍拍手臂大腿或其它被叮咬的地方,这种震荡会蚂蟥会脱落。

用浓盐水涂在蚂蟥身上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蚂蟥身上涂肥皂水、烟油、酒、醋等等。很快,蚂蟥就会掉下地来。

用火也可以让蚂蟥吃不消,用火柴烤一下它,它便受不了。

蚂蟥脱落以后,对于被叮咬的伤口要进行必要处理,不然引起感染便麻烦了。涂一些碘酒或酒精消毒。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话,也不用着急,教你一个土方,用竹叶烧焦成炭灰,或将嫩竹叶捣烂敷在伤口上,一样可以达到防感染和止血的目的。

虽然我们有对付蚂蟥的办法,但被它叮咬,吸一通毕竟不是件舒服的事,所以最好是做一些防备工作。

穿长裤,并且把袜子套于裤腿外,扎紧裤脚,因为蚂蟥是无孔不入的。裸露的地方要涂抹防蚊剂或防扩油膏。当你全身都散发出这种味道,蚂蟥便敬而远之。

蚂蟥的解剖和习性以及医学意义

蚂蟥是环节动物门、有环带亚门蛭纲动物的俗称。全世界有500多种,我国共有2目、8科、33属、也有近100种。这类动物与蚯蚓或沙蚕等其它环节动物不同,多数营暂时性的体外寄生生活。与这种生活方式相适应,蚂蟥的体上无刚毛,前、后端有吸盘,称为前吸盘(口吸盘)和后吸盘,有吸附功能,也可辅助运动。体内肌肉发达,体腔被肌肉和结缔组织分割填充而缩小[1,2,3]。
一、 蛭纲的主要种类和分布

蚂蟥是一类高度特化的环节动物。多数生活在淡水中,少数为海水或咸淡水种类,还有一些陆生或两栖的,多在温湿的地区。大小在4-200毫米之间。蚂蟥有环带,雌雄同体。所以,一般认为它是由一类适应外寄生的寡毛类祖先演化而来的。
1.生活在水中的蚂蟥种类称水蛭, 属蛭纲、分为4目(棘蛭目、吻蛭目、颚蛭目、咽蛭目)10科,约300多个亚种。
水蛭多数生活在水中,也有生活在山林温湿地区的陆生和两栖种类,以吸取动物血液为生的称为吸血水蛭。少数掠食性和腐食性肉食水蛭并不吸血,而以蚯蚓、田螺和昆虫为主。
2.生活在山林中的山蛭俗称山蚂蟥, 在分类上属蛭纲、颚蛭目、山蛭科山蛭属的动物, 营陆地生活, 主要生活于温湿的山林中, 吸食人畜及其他动物的血液。我国已记载11种, 系东洋界三颚类群, 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1,2]。
以海南山蛭和天目山蛭为例:
(1)海南山蛭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中部低海拔山区及其外缘的橡胶农场,是海南岛特有的一种草地种山蛭。随着橡胶种植业的发展, 胶园内各种人类的经济活动增多, 海南山蛭由原始森林扩散到其边缘的橡胶农场, 山蛭有叮咬吸血习性,而且其密度较大, 严重危害热带种植园工、山区人民的身体健康[2]。
(2)天目山蛭生活于太行山上架林区,海拔1000~1900m的山林草丛中, 主要吸食人畜和其它兽类的血液。一般每年5月1日前后开始出现, 10月1日之后渐渐稀少, 在10cm以下的土层中越冬。 6~8月为其活动盛期, 密度最高, 为害最大。其分布特点是阴坡多, 阳坡少; 潮湿的地方多, 干燥的地方少; 人畜来往的路边多, 无人畜去的地方少[1]。
上述吸血水蛭(包括医蛭、牛蛭、山蛭等)与人类关系较大,它们吸吮人或畜的血液,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危害,如一些内袭性水蛭利用人或动物喝生水之机进入人体内,寄生在呼吸道或消化道粘膜上,可引起局部炎症,囊肿或出血,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但有一些吸血蛭类,如无吻蛭目、医蛭科、黄蛭科和山蛭科的一些种类与人类有着更直接的关系。不仅是重要的传统中药材,而且在现代医药学中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所以人们称这些蛭类为医学蛭类。
蚂蟥同其他动物一样,他们的生态分布不同,受环境中理化和生物因子的影响。下面列举影响蚂蟥分布的因素。(1)食物。他们的生态分布与各类宿主的多或寡有密切的关系。山蛭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们的分布范围常常可通过放牧畜群的活动而从一处扩展到另一处。(2)质地。在蛭类的运动、取食和生殖过程中,吸盘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坚实的质地是蛭类吸盘赖以固着的物体,,也是多数蚂蟥产卵的场所。已经知道,底质不同,水蛭的密度也不同。一般说来,水蛭在岩石底上最多,其次是石子底、有植物的泥底和砂砾底、有碎岩的泥底、有贝壳的泥底,而在深水的淤泥中最少。(3)水深和海拔。水蛭高度聚集在沿岸带的水生植物上,这些植物为水蛭的运动与产卵提供了固着的物体,也为他们提供了预防天敌的场所。在不同深度的水体里,水蛭的种类和密度均不同。一般沿岸密度最大,亚岸带次之,湖底最少。(4)水流。大多数水蛭都喜好静水。(5)水的硬度和酸碱度。这两种水因子并不直接影响水蛭的分布和数量,但由于他们大大影响水蛭所需的食物的多少,从而间接的限制了水蛭的分布。(6)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对蛭类的活动影响很大。开春后,气温回升的快慢以及水田中灌水的先后直接影响田埂中蚂蟥出土时间的早晚。(7)水的含盐量与含氧量。除了陆栖种类外,蚂蟥可以分为淡水和海水类群。淡水生的有舌蛭科、医蛭科、石蛭科和鱼蛭科,海水生活的仅一个科,即鱼蛭科的一部分。大多数水蛭能在数天内忍耐缺氧环境。例如,在氧气耗尽的条件下,欧洲医蛭能生活3天,黄蛭能生活2天,舌蛭能生活1-5天。[16]
二、蚂蟥的结构特点
蚂蟥身体背腹扁形,前端较窄,全体成叶片状或蠕虫状。体节固定,一般为34节,末7节愈合成吸盘,固体节可见的只有27节,每体节又分为数体环(体内无隔膜)。头部不明显,常具眼点数对。大多无刚毛,真体腔缩小,有环带,雌雄同体,直接发育。
环节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重要的标志是身体分体节和有了真体腔。
1、体节:从胚胎或幼虫期,后端有了分节现象并形成体节,这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分节是特化的开始,每节内可容纳各项器官,特别是循环、排泄、生殖和神经等;身体的分节是生理上分工的开始。
2.真体腔:这种体腔是裂体腔,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肌肉层和体腔膜,无论在系统发展或个体发育上看,比原体腔出现得迟,所以称次生体腔或真体腔,体腔的形成在进化上有很大的意义。
3. 消化系统的特点:蚂蟥的消化系统十分的完善,由口、口腔、咽、食道、嗉囊、肠、直肠和肛门等部分组成。
(1)口腔内有三个颚,背面一个,侧面各一个,颚上有角质纵嵴,嵴上各具一列细齿,如医蛭在吸血时,用前吸盘紧吸宿主的皮肤,然后由颚上齿锯开一个“Y”形的伤口,进行吸血,在吸血的同时,咽腺(又称)唾液腺,分泌一种扩张血管的类组胺化合物,有抗凝血作用,可使宿主的伤口流血不止。(2)口腔下接咽,咽之后接短的食道,未端通入大的嗉囊, 嗉囊共有11对,未对最长,因嗉囊容量大,故吸血量可超过其体重6倍,可供胃和肠几个月的消化,以上结构都是对暂时寄生性吸血习性的适应[3]。
蚂蟥中有3/4是吸血的,另外有许多是食肉的,关于吸血蚂蟥的摄食和消化很受人们的注意,吸血的蚂蟥并不经常吸血,但一旦吸血则一次可吸大量血,山蛭一次可吸下相当于其体重5—10倍的血,医蛭可吸入相当于其体重2—5倍(有资料为10倍)的血,医蛭吸足一次血之后要100-200天左右才消化完,蚂蟥吸血时,由唾液腺产生抗凝剂(蛭素hirudin)使血液不致凝固,唾液中可能含有麻醉剂,因为当蚂蟥吸血时人不感到痛,而不易察觉,甚至当用碘酒擦伤口时也不痛。
蚂蟥胃肠道的侧面有若干对盲囊,吸饱血之后,这些盲囊充满血,这些血不仅长期不凝固,也不腐败,但是由于水和NaCl被除去而使大大浓缩,如在山蛭吸血后第19天,消化管内的血液重量减少40%以上,吸血蚂蟥的消化管不分泌淀粉酶和脂肪酶,有外肽酶(如二肽酶、羧基肽酶、氨基肽酶),因此消化过程很慢,1953才发现蚂蟥的嗉囊中有一种细菌,正是这种细菌可以慢慢分解血红蛋白[1,3,4]。
4.蚂蟥的其它结构特点
(1)以无吻蛭目的医蛭为例,身体特点是背腹稍扁,体长30—61毫米,最大的长可达83毫米,体宽4—8.5毫米,背面呈黄绿色或黄褐色,具5条黄白纵纹,以中间的一条为最宽,纵纹的两侧的密集的黑褐色细小斑点,纵纹是由断成一小节一小节的棒状纹所组成,腹面暗灰或淡黄褐色,无斑纹,体前后各有一个吸盘,很发达,前吸盘的中央为口,后吸盘的背侧为肛门。
(2)医蛭身体共分27体节103体环,生殖带不显著,在第X—Xlll节(第28—42体节)占15环。眼点5对,雄孔位于31/32环沟,雌孔位于36/37环沟,两孔彼此相隔5环,肾孔17对,体壁像蚯蚓,体腔退化消化、背血窦、腹血窦和侧血窦代表缩小的体腔。
(3)医蛭科中体腔进一步被实质组织占据,真正的血管系统已完全消失,血体腔液通过体腔的定型管道循环,血体腔系统主要由一根背血体腔管,一根腹血体腔管、两根侧血体腔管,以及一些粗横连接支和皮下血体腔细支组成,侧血体腔在身体两侧从尾吸盘伸头部,管道比较粗大,多弯曲,特别在体后1/3都具有能收缩的次生肌肉性壁。
在蛭纲中,体腔大多由肌肉、结缔组织或葡萄状组织构成复杂的管道网,在一些水蛭的成体中可以看到明显的间隔体腔和隔膜,有纵走的背、腹血管以及身体前、后端的血管环,是完全封闭的系统,形成体腔和血管两种充液循环系统。在蛭纲中所谓窦是指血管系统内的腔,而腔隙则是指体腔系统的腔,这种区分在肠部特别重要。血液在背血管中流向前,而在腹血管中流向后,体腔液的流动是通过水蛭的运动以及背腔隙和中央腔隙里背血管的搏动来实现的,体腔液执行气体交换、运输养料和排泄的功能。
(4)蚂蟥以皮肤为呼吸器官,进行体表呼吸,除前后端的几个体节外,体中部的第Vll—X、Xlll节,每节有一对大肾管,故共有17对肾管。
(5)神经系统:为链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是首先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无脊椎动物。在水蛭中,神经细胞体部都集中在神经节内,神经元为单极类型,细胞分布在神经节的表面,神经节中央称髓部,为神经纤维丛所构成,这与脊椎动物的脊髓不同,脊髓的神经细胞体在中央灰质内,纤维在外围的白质内。
在环节动物中已发现一些普通的化学递质,而且证明,5-羧色胺对水蛭的特殊行为有影响(摄食、引起游泳等),因此5-羧色胺可能是一种神经调整(调剂)物。
(6)生殖系统:雌雄同体,雄性生殖器官有精巢10对,在第Xll—XXl节内,各有输精小管通入腹神经索两侧的输精管,输精管由后向前平行延伸至前端膨大的贮精囊,再到细的射精管然后进入阴茎,在射精管的细管汇入膨腔处的壁上有疏松的前列腺,其分泌物可包囊精子。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一对,由两条输卵管在第Xl节内会合成总输卵管,通入膨大的阴道未端,开口于雌孔[3,4]。
三、蚂蟥的生活习性和行为
1.蚂蟥的运动方式
蚂蟥是一种半寄生生活的动物,这就要求它的运动方式应该适应于它的生活方式。蚂蟥的运动可以分为游泳、尺蠖式运动和蠕动三种方式。游泳时背腹肌收缩、环肌放松,身体平铺如一片柳叶,波浪式向前运动。后两种运动方式通常为水蚂蟥离开水体时及旱蚂蟥所采用,都是前后吸盘交替使用。不过前一种是象尺蠖一样的运动方式:先用前吸盘固定,后吸盘松开,如此交替前进,行进速度较快。蠕动与尺蠖式运动的区别在于蠕动使身体平铺于物体上,当前吸盘固定时,后吸盘松开,身体又沿着平面向前方伸展。这种运动方式较慢,但可穿行于土壤中,或从人的衣袜与皮肤之间的空隙穿进去吸血。
山蛭的运动主要是爬行,其基本过程由身体伸长和紧接着缩短,以及前后吸盘作交替固着完成,这种运动模式叫吸盘式运动。山蛭爬行过程中尾吸盘是一个重要运动器官,先是尾吸盘边膜与物体接触,跟着吸盘中部肌肉凸压向物体。爬行也分为蠕虫式爬行和尺蠖式爬行。山蛭的缩短运动可分为慢缩短和快缩短。用力摇晃腹黑山蛭,它快缩短后卷成团,呈假死状态,这是一种自卫反应。山蛭一发现宿主渐渐走近时,常常表现出机警状态,身体前段左右摇动,以探明宿主的方向和位置 [3,5,6,16]。
2.蚂蟥的觅食行为
许多种蚂蟥以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的血液为生。有的或多或少是固定生活于一个动物的个体上,接近于体外寄生虫;有的只是一时性的侵袭一下寄主,吸饱血液后掉下来;但也有属于普通的掠食性或腐蚀性的。
(1)以海南山蛭为例,它的觅食行为如下:
当牛渐渐接近山蛭时(1.5m范围),牛的身体发出的辐射热,特殊的气味和呼出的暖湿
气流刺激山蛭,它头部开始转向运动,身体前段左右摆动进行探测。随着牛边吃草边接近,刺激越来越强,山蛭身体前段摇动加快,最后转向牛的方向快速摆动,感到牛的方向和位置时,山蛭即停止摆动并快速向牛的方向爬行,幼体、亚成体或饥饿的个体爬得较快。爬上宿主动物身体,海南山蛭一般爬上牛的蹄足部位,人的小腿以下踝足部位,黎母山蛭一般爬在0.5—1m高的腰腿位置上,尖峰山蛭,一般爬上牛的蹄部人的脚底位置,侵袭宿主动物位置有种间的差异,这与生态型有关。爬上动物体表后,山蛭通过侧唇化学感受器接触动物体表,识别是否为可取的食源并寻找适合位置叮咬吸血,前吸盘不断地在不同位置试探宿主动物体表,多数在皮薄毛稀毛细血管丰富的位置叮咬吸血。
(2)蛭的觅食行为受到来自体内的内源因素的影响,海南山蛭的觅食行为受发育程度,
饥饿状态和生殖状态的影响,山蛭生命周期中取食4次,其中第1、2次为幼体阶段,第3次后进入亚成体阶段,第4次为成体阶段。每次取食后总是导致觅食行为抑制,第1、2和第3次取食后觅食行为抑制时间分别为21、36和46天,第4次取食后觅食行为长时间抑制,直至产卵后才开始出现觅食行为[5-7]。
3.觅食活动与气温的关系
山蛭觅食行为受环境温度的影响。9℃所有的山蛭停止觅食行为,17℃所有的山蛭都有觅食行为。海南山蛭,腹黑山蛭放在强烈的太阳光下,表现出快宿短和强缩短,腹面卷曲成团,以减少太阳光的损伤作用。睛天不活动,阴雨天却非常活跃,幼蛭和饿蛭避光性较弱,成蛭和饱蛭避光性较强,昼夜活动的节律有两个高峰,早上日出前后和晚间黄昏时刻[5]。
观察菲牛蛭,水温10℃, 部分菲牛蛭开始活动, 缓慢爬行, 有的不活动。水温12℃~15℃, 大多数牛蛭活动。水温14℃以上, 所有蛭活动, 表现出游泳活动。水温19℃以上, 牛蛭最活跃。水温6.5℃, 牛蛭全部不活动, 牛蛭钻入玻璃缸底的瓦片下面,有的互相缠绕成团。
此外, 吸饱血后第2天牛蛭也不活动[6-8]。
4. 蚂蟥的吸血习性
下面先谈一下蚂蟥的营养问题。大多数蚂蟥,包括舌蛭科、鱼蛭科和医蛭科中的大部分种类在内,都以吸血或吸体腔液为生,可算是一时性的体外寄生虫。吸血的对象包括多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只有少数几种蚂蟥是专门吸食某一类寄主的,大多数蚂蟥的食谱扩大到某一类或两类动物。医蛭的食谱最广,它一般吸食人和耕畜的血液,但也常常侵袭龟、蛇、鱼、蚯蚓,甚至其他的蚂蟥。
吸血种类有时与肉食种类也不能截然区分开。如吸血的欧洲医蛭,其幼蛭可以吞食整条蠕虫。又如舌蛭用来吸血的吻,有时也可吸尽一个小型贝类的全部体液,甚至洗掉它的所有的软体部分,这又可以算作是肉食种类。但某些种类的幼蛭长期生活在贝类的外套腔中吸血,因此也可算作寄生生物。
1)以天目山蛭的吸血为例:太行山天目山蛭的活动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 天气晴朗, 阳光明媚, 土壤干燥时, 山蛭极少活动, 多躲藏于草丛中或枯枝落叶下等处; 小雨天、细雨绵绵或大雨过后、晨露未干前数量最多, 最为活跃, 反应非常灵敏, 常常以后吸盘吸附于植物叶片、石块或泥土表面, 身体伸长, 体后端几乎于固着面垂直, 前端尖细, 不停地向四周摆动, 当人畜行经其间, 由于空气振荡和气味变化等给山蛭一种物理和化学刺激, 山蛭即迅速爬向寄主吸血, 每次吸血长达0.5~1小时, 饱血之后体呈圆筒状, 停止吸附, 自然落下而离开寄主。当山蛭身体伸长时, 体长可增加一倍以上, 前端尖细如针, 很容易穿透衣袜, 因此, 行人即使穿长袜, 绑裤腿也难免不被叮吸, 山蛭寄主吸附的部位主要是脚面和小腿, 有时可见于颈部。当人被叮吸时无任何感觉, 吸血后局部发红, 然后变青、发痒, 吸血后数分钟内血流不止, 人被叮吸后, 常因搔抓伤口而造成继发性感染或形成溃疡[1,5]。
2)医蛭的取食有三个特点:(1)能在寄主未察觉的情况下,从寄主吮吸大量的血液,这是由于它有锐利的、精细的切割皮肤的工具—带齿的颚,并在切割是能实行局部麻醉。(2)吸入的血液不会在蚂蟥本身的消化道内凝固。这不仅是因为血液一但凝固,就不利于消化和吸收。更要紧的事,蚂蟥在运动时,身体忽而短粗,忽而细长,如果体内有一团凝血,势必无法行动。(3)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医蛭的肠道内无任何蛋白水解酶,所以消化的机能可能完全有共生菌承担。
当医蛭用颚上的齿弄破宿主的组织时,唾液腺立即分泌一种液体进入伤口。早在上一世纪末,在医蛭头部的提取物中发现有一类强有力的抗凝血素,并且命名为蛭素。伤口流血不止,就是蛭素的作用。但有人从这样的伤口收集血液,发现血凝速度是正常的,并发现在已知的头部还含有一种能够扩张血管的类组胺化合物,可能正是由于伤口内注入了这种物质,而造成流血不止。这样,吸血也就成为两步:第一步是割开皮肤,注入类组胺化合物;第二是吸入血液,当血液流经颚间时,混入了含有蛭素的分泌物。有人从被陆生山蛭咬过的伤口取血,发现在咬后约经八分钟所流出来的血,血凝速度仍不正常,这说明有一定量的蛭素是进入伤口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吸血的蚂蟥都产生抗凝血物质,但并不都把这种物质注入宿主的伤口[1,4,16]。
5.与非吸血水蛭觅食行为的比较
吸血水蛭是通过口腔内具齿的肌肉性颚及其后面的肌肉性咽往复地动作来完成吸血行为的。与非吸血水蛭比较,在我国广泛分部着一种属于无吻蛭目黄蛭科的宽体金线蛭, 以螺类为食。其肌肉性的小颚上只有两行钝的齿板, 没有吸血种类具有的单列细齿, 这种结构非常适于割开螺类的皮肤。宽体金线蛭从幼蛭到成熟个体的取食行为是:当5~10mm长的幼蛭从茧中钻出后, 立即用头部的化学感受器寻找到幼小的螺类并将身体钻进螺壳之内取食其体液, 这个阶段的取食量颇大, 个体增长迅速。随着个体的增大, 取食的螺类也随之增大, 直至成熟个体只能将头部伸进螺壳之内取食螺的体液。这是非吸血水蛭头部化学感受器在选择性取食中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典型例证[7,8]。
6.蚂蟥的化学和皮肤感受器的特异性
蚂蟥的化学感觉器是很发达的,能对水中的化学物质起强、弱、急、缓等不同的反应,实验证明,医蛭对甲酸、丙酸、异丁酸、柠檬酸、盐酸、酚、氨的反应都很强烈,在200毫升水中加入1或2滴药品,蛭类即产生强烈的震颤反映,并急速离开水体。对醋酸的反映较弱,在同样体积的水中加入两滴,过5分钟,蚂蟥的前吸盘开始离开水体。由此推测,蚂蟥的化学感觉器仅限于头部,所以头部离开水面后,蚂蟥不再感受到有毒物质的刺激。蚂蟥对同样数量的糖类、甲醇、乙醇、甘油和樟脑不发生反应。
蚂蟥的触觉敏感,吸血蚂蟥能根据水波相当准确地确定波动的中心位置并迅速游去,人在插秧时,双脚动得越厉害,游来的蚂蟥越多。所以有一句俗话说“蚂蟥听水响”这是有道理的。在有水蚂蟥的场所,只要用一根木棒在水中划动几下,就可以召引医蛭游来。但是石蛭科的种类对震动的反应是身体迅速缩短,与上述的吸血种类探索反应有所不同[16]。
(1)水蛭的化学感受器
水蛭对包括食物在内的种种化学刺激,特别是吸血种类对血液刺激的反应都局限于头部背唇及口部皮肤上的化学感受器。通过取食行为实验和扫描电镜观察, 验证了我国两种吸血水蛭的化学感受器分布在头部背唇和口的内侧皮肤上,它们对血液中固有成分的选择性识别是专一的, 这对引起取食反应起决定作用。医蛭头部背唇皮肤上看到的两类大小不等的纤毛感觉墩, 呈带状排列, 约150个左右, 每个墩的中央是由长度均一的纤毛状突起构成的钮扣状结构, 较大的一类纤毛感觉墩像不具色素的斑点, 日本医蛭每墩约有30根等长的纤毛, 湖北牛蛭每墩约有25根等长的纤毛。
(2)水蛭的皮肤感受器
水蛭为了取食、生殖和自身的防御必须不断地通过光、水波、化学物质及物理刺激来接受周围环境的信息, 对每种信息又有相应的感觉结构。在身体中部体节有由两极细胞构成的皮肤感受器, 这种感受器对微弱的水扰动和光刺激都非常敏感,可以发现和传导这些微弱刺激。所有的皮肤感受器都是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使身体作出相关行为的反应。
(3)两种感受器的比较
化学感受器在形态上明显地不同于身体中部体节上的皮肤感受器, 后者具有长鞭状纤毛和短硬纤毛。这两种感受器的感觉功能亦不相同,前者对哺乳动物血液中固有成分 (氯化钠和精氨酸) 的选择性识别是专一的, 这在引起取食反应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后者只能发现和传导微弱水扰动与光刺激。由于氯化钠和精氨酸都以很高的浓度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液或汗液中, 我们可以利用哺乳动物的血液或汗液在野外诱捕各种吸血水蛭, 也可以利用必须浓度的氯化钠和精氨酸在实验室内从饥饿的活体吸血水蛭体内大量提取重要的心血管药物原料唾液腺的分泌物[1,8]。
四、蛭类的生长和繁殖
蚂蟥在生长过程中,只是偶尔才有机会吸血。每次的吸血量很大,是它的一项重要的适应性,体内的食物贮存是蛭类生长发育的关键。
1.蚂蟥体内的食物贮存
蚂蟥有许多对嗉囊和盲囊向两侧伸展,占据了体内大部分空间。嗉囊是存储血液的器官。蚂蟥吸入的血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2.5-10倍。这些存储血液在数个月内依靠一种共生的假单孢杆菌慢慢的消化。举例来说,一条干重128毫克的医蛭,以此取食640毫克(均以干重计),在200天内消化并通过排泄、失重524毫克,剩余的116毫克已经进入到蛭体组织内,如果不取食,还可利用这些物质生活100天以上。所以,医蛭即使每年只取一次血,也不会饿死。
在嗉囊中有血液,长时期内,蚂蟥利用的能量大都由蛋白质分解而来,饥饿时,水蛭利用贮藏的糖和脂肪。嗉囊在吸入大量血液后膨大,但大部分水分伴随着大量的盐分随即通过肾管而排出。在山蚂蟥吸血后,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体表有一层清亮的液体。医蛭嗉囊中的血量在最初十天内减少40%以上。血红素立即还原。但是红细胞在一段长时期内(可长达一年半)保持新鲜而完整,甚至在取食后经数星期,仍可以分清楚白细胞和病原体。像这样缓慢的、受控制的红血球溶解,显然是不平常的[16]。
2. 蛭类的生殖
从刚孵化出的幼蛭开始饲养,经过5~6次吸血,历时14~19个月的生长发育,有些个体开始性成熟。性成熟个体由于生殖腺发育成熟而变大,使环带区变大,外表可见环带区灰色的生殖腺组织。雌雄性生殖孔在身体前1/3段的31/32~36/37环间,交配时两个体完成异体受精过程。交配一般发生在早上或夜间。交配后过一段时间开始产卵, 产卵时身体前段肌肉缓慢地不断收缩, 雌性生殖孔开始也缓慢地排出一些透明的粘液小泡,随着粘液小泡变多,把生殖环带区绕成一圈,最后排出一些黄色的粘液(精液), 排完后, 生殖环宽区变小, 身体前段向后退缩,而排出的卵袋表面粘液固定不动。用前吸盘把卵袋的小孔封住, 就完成产卵过程。
产卵一般也在早上或夜间进行。产下卵袋一个, 产后的亲蛭仍在卵袋旁边。卵袋为长椭圆形。卵在卵袋内的蛋白营养液中发育,发育成为幼蛭后仍在卵袋内活动,并用自己的腭片上的锯齿磨破卵袋壁,然后钻出卵袋。产下的卵袋23~29d后, 孵化出幼蛭。 一般一个卵袋孵化出10条左右幼蛭。刚孵化出幼蛭平均体重63.06mg[1,5,6]。
3.蛭类的生长发育
以菲牛蛭为例:从孵化出的幼蛭经14个月时间, 吸血5,6次, 生长发育达到性成熟, 第1,2,3次吸血为幼体阶段, 第4次吸血后进入亚成体阶段, 第5次吸血后, 部分个体达到性成熟, 有的个体第6次吸血后进入性成熟。生长曲线是一跳跃曲线。
从幼体开始室内饲养直至性成熟, 在活兔身上吸血6次。其中幼体阶段第1~3次, 第4次吸血后进入亚成体阶段, 环带区变宽,色变灰,标志幼体结束,进入亚成体。第5次吸血后逐步进入成体阶段。当环带区在生殖孔附近出现米黄色颗粒时,标志着性开始成熟。第5次至第6次吸血之间开始产卵袋, 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历时14个月。室内饲养吸血蛭类, 吸血是唯一营养物质来源, 对其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
孵化后的幼蛭, 第1次吸入血量是体重的2倍多, 第3个月才吸第2次血,吸入血量是体重的4倍多。第5个月才吸第3次血, 吸入血量是体重的2倍多。第8个月吸第4次血, 吸入血量是体重的3倍多。第11个月吸第5次血, 吸入血量是体重的3倍多。第16个月吸第6次血, 吸入血量是体重的1倍多。第5次吸血后, 第6次吸血前后, 个体逐步开始产卵。生命周期共吸6次血, 共吸入约12.5g/条 血量, 第4,5次吸血阶段是蛭类生长发育重要阶段, 是动物繁衍后代的生命阶段,也是体重增长, 体形明显变大阶段, 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为生殖作好准备。每次吸血使菲牛蛭体重大大增加,使生长动态曲线直线升高,生命周期有5,6次升高,呈现出跳跃式生长动态曲线, 跳跃升高最大的是第4,5次吸血后[1,5,6]。
比较蛭类生长动态曲线有两类模式:一类是连续生长动态曲线, 这类生长动态曲线较平滑,这些蛭类每次取食量不大,而且较经常有机会取食, 消化较快, 因此, 生长动态曲线较平滑。另一类是跳跃式生长动态曲线, 如吸血种类每次吸血的时间间隔相当长, 有的达到几个月, 表明在其生活的环境周围不易有机会吸到一次血。生命周期吸血量是性成熟个体体重的3倍,即生长1g蚂蟥要3g血作为食物。生长过程为跳跃式生长[5,6]。
五、水蛭素的医药学意义
世界上不少国家在古代都有用医蛭的吸血习性来给病人放血,特别是在欧洲曾大量采用。
许多地方采集医蛭,甚至在池中人工培养。我国对医蛭的利用更早,古籍上记载有把饥饿的蚂蟥装入竹筒,扣在洗净的皮肤上,令其吸血,治赤白丹肿。不过更重要的是把蚂蟥入药,水蛭首载于我国《神农本草经》, 后在《本草纲目》和《中国动物药》等专著中均有收载,其中《本草纲目》对水蛭的药理疗效,使用方法, 做了较全面记载。具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汇总,主要用来治疗跌打损伤,漏血不止以及产后血晕等症。现在药典上记载水蛭的功能是破血通经,消积散症,消肿解毒等。蚂蟥以干燥的全体入药,体内含有水蛭素和蛋白质, 有抗凝固、破瘀血的功效, 主治血痊病、血管病、瘀血不通、无名肿毒、淋巴结核等症。近年来,医务工作者试验用活水蛭与纯蜂蜜加工制成外用药水和注射液,治疗角膜斑翳,老年白内障的触发期和膨胀期,能使混浊体逐渐透明。蛭素还能缓解动脉的痉挛,降低血压的黏着力,所以能显著减轻高血压的症状,也有人以水蛭配其它活血、解毒药,用于治疗肿瘤。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国内外常见病、多发病, 因此水蛭的需求量逐年增加[9,10,16]。
1.水蛭素的发现和其它活血成份
水蛭素(hirudin)是从动物水蛭 (蚂蟥) 中提取的一种抗凝血蛋白质。1884年Haycraft首次发现欧洲水蛭提取物具有抗凝血性质和作用; 1904年Jacoby等人首次从水蛭中分离出抗凝血物质,并正式命为水蛭素;1954年Mark wardt等人从水蛭头部唾液腺分离出水蛭素纯品,开始对其组成,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研究;1955年他指出这种抗凝物质为蛋白质; 70年代确认水蛭素是一种天然多肽类化合物,并完成其一级结构分析等[12]。
菲牛蛭素,自菲牛蛭中分出的一种多肽,其抗凝活性与水蛭素相似,抑制凝血酶, 也是由60多个氨基酸组成, 分子量7000多, 序列分析表明, 其中50%~60%的氨基酸残基与水蛭素相同。其立体结构和构型有待进一步研究。它的免疫抑制活性与水蛭素不同。
裂纤酶,自南美巨人蛭中分出的一种中性金属蛋白酶,分子量120,000,它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断裂其中肽键,不再与凝血酶作用而凝固,起到抗凝作用。其作用效果与某些蛇毒相似,但机理不同。
溶纤素,自巴西一种吸血水蛭中分出,其抗凝作用与链激酶相似, 活化纤维蛋白原前活化因子, 是纤维蛋白溶酶前活化因子的活化剂。
待可森,自北美一种水蛭中分出,它拮抗血小板膜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 抑制血小板聚集,当其浓度达到1mmol时, 则血小板聚集完全被抑制。由39个氨基酸组成, 分子量4000多。
凝血因子Xa抑制剂, 自欧洲医蛭中分出, 只抑制Xa, 则不抑制凝血酶。作用温和, 对血液凝固起调节作用。
上面简单介绍了水蛭的几种活血有效成分, 对已发现的成分,如水蛭素,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许多水蛭科学家及生化专家, 还继续在从各种水蛭中探索新成分。吸血水蛭的唾腺里, 都含有抗凝物质,阻止宿主血液凝固, 便于吸血, 同时维持吸入的血液在肠道内不致凝固。广泛研究水蛭中的抗凝物质, 就有可能获得活血作用的新成分。我国在水蛭的药理试验和临床应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对其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11,12,13]。
2.水蛭素的结构和抗凝血机制
从医蛭及其分泌的唾液中,已经提取出多种活性成份如水蛭素、伊格林(eglin)、博待啉(bdellins)等,其中研究比较清楚的是水蛭素,水蛭素是由60多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多数含有65个氨基酸,也有一些异构体含64到69个氨基酸,天然水蛭素含有多种异构体,分子量为7000D左右。水蛭素肽链N-端有3个二硫桥键连接环绕,形成密集区,具疏水性C-端,富含酸性氨基酸,具亲水性,伸展在分子表面。已分离鉴定出10多种异构体。水蛭素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对其抗凝活性起决定性作用,二硫键是决定其分子构型的稳定性,保持高抗凝活性的关键。当二硫桥键被氧化或还原,或者分子发生了蛋白降解,则失去抗凝活性,若水蛭素的羧基被酯化,或失去酸性C-端氨基酸,也会失去与凝血酶结合的能力。
天然水蛭素具有抗凝血作用,不同来源和结构的水蛭素, 其抗凝血机制不尽相同,天然水蛭素可从多个环节影响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
1)抗凝血酶作用 水蛭素的抗凝血酶作用见于欧洲医用水蛭、亚洲水牛水蛭和印度水蛭等。这些水蛭素含6个分布相似的半胱氨酸残基, 这种结构可以达到水蛭素与凝血酶呈1∶1的比例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从而对凝血酶有高度特异的抑制作用, 起到抑制凝血酶的抗凝血作用。
2)其他抗凝血作用 1988年, 从墨西哥水蛭唾液腺中提取的一种由11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它含半胱氨酸残基, 能特异地、可逆地与因子Xa结合形成复合物, 起到抗凝血的作用。新近, 在亚马逊巨型水蛭中发现一种抗因子XIIIa的物质, 含66个氨基酸残基。它是迄今发现的因子XIIIa最强的特异性抑制物, 且对其他谷氨酰胺转移酶也有抑制作用,这样可以全面抑制纤维蛋白单体的交联反应, 起到抗凝血作用。
3)抗血小板作用 1992年, 从墨西哥水蛭中提取出一种称为水蛭抗血小板蛋白质。它具有特异性抑制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994年, 从北美水蛭中提取一种含39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 其三维构象与水蛭素很相似, 抑制纤维蛋白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
4)降解纤维蛋白 (原) 作用 1984年, 从亚马逊巨型水蛭中提取一种物质可以降解纤维蛋白 (原) 的特定肽链, 从而可以阻止血栓形成和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9,12,13]。
3.水蛭素的临床应用和医药学意义
近百年来,随着对吸血蚂蟥唾液腺分泌物的深入研究,发现蚂蟥在医疗临床上有许多新用途。1986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学术会议上,蚂蟥被确定为35种活血化瘀中药材之一,属于作用很强的破血药类,批准投产的以蚂蟥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已不下10种 [9,12]。
(1)整形外科和显微外科医生发现利用医用吸血蚂蟥可以清除手术后血管闭塞区的瘀血,使静脉血管通畅,减少了组织坏死发生为静脉血管形成侧枝循环赢得时间,从而大大得高了再植或移植指,脚趾、耳朵、鼻子的成功率。1987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陆军骨科协作,成功地用饥饿的吸血蚂蟥日本医蛭(Hirudo nipponia)为例断指再植病人治疗术后瘀血,我国医生还用吸血蚂蟥处理皮辩静脉瘀血。俄国医生用吸血蚂蟥治疗耳鸣和口咽缺损再造手术后的瘀血,均获得成功。
(2)水蛭素具有:强烈的抗凝血作用, 能与凝血酶特异结合, 是已知的最强的凝血酶天然抑制剂, 系列试验表明,水蛭素无毒性、无明显抗原性。作为抗凝剂, 它比肝素优越, 对动脉血栓及静脉血栓等各种血栓性疾病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均有很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 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3)巴格达萨罗夫(1969)首先发现水蛭在治疗青光眼(白内障)方面的独特效果。
(4)英国人用其治疗心血管病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5)在医用蚂蟥唾液腺分泌物中发现的蛋白酶抑制剂,Eglins对于防治肠内皮溃疡以及与败血病有关的凝血因子非特异性蛋白水解有明显的疗效。
(6)以色列科学家还从医用蚂蟥唾液分泌物中分离出4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而血小板聚集正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
(7)美国的生物化学家从一种黑西哥水蛭唾液腺中分离出一种含119个氨基酸的多肽,能通过抑制血清酶来阻止血凝固和血栓形成,也能减少实验动物肿瘤细胞的扩散,十分有利于肿瘤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将其各个击破。水蛭注射液能使肿瘤细胞坏死、消失,对网状内皮细胞有增强作用 [9,12,13]。
蚂蟥在临床研究方面报道还很少,这是因为从医用吸血蚂蟥体内提取到的活性物质数量还太少,这就大大限制了在临床上应用。
4.人工饲养繁殖蚂蟥和天然水蛭素的纯化
水蛭繁殖快, 再生力强, 雌雄同体, 异体受精, 受精卵直接在茧内生育。一般在5月下旬开始至9月下旬为产卵期。人工饲养的水蛭, 卵茧产于饲养池平台水边的泥土中,呈卵圆型,
每条水蛭一次产茧4个左右, 茧产出后约16~25天孵化出幼蛭, 每个茧内可出13~35条幼蛭。幼蛭呈茶黄色, 生长迅速,孵化后1个月内平均增长2厘长以上。如池内饵料丰富, 饲养密度合适, 水质环境较好, 到9~10月即可长成成蛭。水蛭属于高产、高效益水产养殖品种, 如果早春期间投放种蛭, 每亩水面放养密度以20公斤为好, 秋季一般可收700~1000公斤鲜水蛭[14,15]。
天然水蛭素的纯化方法主要有两种, 即从水蛭头部提取或从整体匀浆提取,然而这两种方法均需要杀死大量水蛭, 产量低而成本高, 致使水蛭素价格昂贵, 限制了它的临床应[13]。
[22]水蛭的嗉囊消化液中含有抗凝药物水蛭素。从100条吸食猪血后的日本医蛭可采取消化囊液100~200ml, 每毫升消化囊液约含水蛭素10ATU活力单位, 按目前的提取工艺从100ml消化囊液中可获得60ATU/mg的水蛭素。这样可降低成本[13,14]。
六、人工水蛭素的合成和研究进展
80年代,水蛭素抗凝,抗血栓的医用价值得到普遍认识和重视,许多学者致力于水蛭素的药理学和药效学研究,建立了肽链的氨基酸组成和序列,完成了更深层次的空间构型—二级和三级结构以及相关构象分析,1986年后基因重组水蛭素问世, 1993年Scacheri从菲牛蛭分离出2种水蛭素变异体, 测定其氨基酸的序列、cDNA克隆和表达,表达产物有抗凝活性。为水蛭素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因此,[17]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分了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对水蛭素进行编码和复制的cDNA,被分离,并在大肠杆菌、酵母菌等不同微生物细胞中表达成功,这对人工制备水蛭素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
这些被筛选的微生物作为水蛭代替者,可较大量的生产重组水蛭素,重组水蛭素的结构和作用与天然水蛭素相似,这不仅引起人们对水蛭素临床应用的研究兴趣,而且还鼓励人们根据水蛭素活性部位的结构,设计合成模拟水蛭功能的人工肽段,这样得到的仿水蛭素称为水蛭肽,它是水蛭素医用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水蛭素的生产已进入人工合成时代。从此,水蛭素及其衍生物可望取代目前临床一些常规抗凝剂用药,如副作用较大的肝素等。重组水蛭素成为新一代抗凝剂和抗血栓剂,这将有效地帮助人类治疗血栓、栓塞等疾病[9,10,12]。
1.重组水蛭素的结构
水蛭素的cDNA已克隆, 重组水蛭素与天然水蛭素的结构极其相似,也是由6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但在63位酪氨酸残基上无硫酸。重组水蛭素的一级结构具C端谷氨酸和门冬氨酸含量丰富的特点, 肽链中有多个半胱氨酸残基, 序列中第27、36、47位是赖氨酸。然而, 重组水蛭素的空间结构与天然水蛭素相同, 其核心区由氨基酸3~30、37~46、56~67三个肽段组成, 指状区由31~36肽段组成, C端尾区由50~65肽段组成。
2.重组水蛭素的抗凝血特征
(1) 作用靶位点单一, 只与凝血酶结合, 有特异地抑制凝血酶的作用; (2) 重组水蛭素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 不依赖于其他血浆辅因子的作用; (3)重组水蛭素不被体内和体外物质所灭活, 因而在血浆中相当稳定。
3.重组水蛭素的临床应用
目前, 由于重组水蛭素的问世,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术后血栓形成、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1)不稳定性心绞痛:水蛭素与肝素比较。对患者重组水蛭素优于肝素。
(2)急性心肌梗塞:重组水蛭素与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合用,有助溶栓的血管再通。且无不良反应和出血并发症。
(3)血管成形术 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重组水蛭素的疗效与安全性可以替代肝素用于血管成形术。
(4)外科手术后血栓的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远低于肝素对照组,近端肢体静脉血栓发生率也低于肝素对照组。
(5)重组水蛭素的其他应用:血液透析。慢性肾衰而需间断透析的患者,在血透开始时给药。水蛭素可使出血危险减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部分患者在应用肝素后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或血栓形成,这是肝素的又一严重并发症。应用重组水蛭素治疗临床症状改善, 未见新的血栓形成, 也无出血并发症。
由于生物合成技术的发展, 已能获得较大量的重组水蛭素, 适应临床试验的需要。从国外报道的材料看, 其适应症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动、静脉血管内溶栓后,或血管再造后,防止其再形成血栓;(2)预防动脉血栓, 尤其是心脏手术时, 防止冠脉旁路的血栓形成;(3)阻断急性或慢性心肌梗塞;(4)预防短期术后血栓形成,治疗外科手术的静脉血栓;(5)血透析和体外循环中的抗凝作用;(6)不稳定心绞痛的抗凝治疗[9,10,12]。
总结:
由于吸血蚂蟥经常侵袭人畜, 因此, 蚂蟥的分布给旅游、放牧、科学考察和林区管理等带来诸多不便, 尽管如此, 由于蚂蟥的唾液腺能够分泌蛭素, 防止血液凝固, 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的改变,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 抗血栓药物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合理保护、开发、利用这一动物资源, 变有害为有利, 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治疗血栓性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世界上正在对水蛭素进行大规模的试验, 究竟最合适的适应症是什么, 采用多大剂量为宜等问题, 有待这方面的实验结果, 才能作最后的结论。近年来,我国已有几个单位开展重组水蛭素合成的研究,相信会给血栓性等疾病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蛭类唾液腺含有较丰富的抗血液凝固的蛭素,虽然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医药学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要实现规模化的吸血蚂蟥饲养、繁殖来满足制药生产的需求并非易事,还有许多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等待科学工作者们来完成。


发表于 2008-5-5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本月讨论话题----山蚂蟥,如何防患和克服心理压力

这都是在皮外造成的伤害,危害性不强。
在户外活动对不明的溪水千万不要乱饮,以前看过很多相关的转贴都是因为乱饮溪水,有蚂蟥进入鼻腔,还要开刀才能取出来。那样才恐怖。
发表于 2008-5-5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本月讨论话题----山蚂蟥,如何防患和克服心理压力

恐怖,再去一次天露山就好了,以后远离有这种住客的山啦
发表于 2008-5-6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本月讨论话题----山蚂蟥,如何防患和克服心理压力

有人说,烟草是可以防蚂蟥的,因而,经常吸烟的人,是不会受到蚂蟥的骚扰的,呵呵,你信不信呢,,

那天大雾岭之行,在下大坑村的时候,凉叔叔打包了二十多条蚂蟥下山,而我,却一条都没有,呵呵,,

在路上,看到有两条想钻进我的鞋子里,给我用登山杖扫掉了,,
发表于 2008-5-7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本月(五月)讨论话题----山蚂蟥,如何防患和克服心理压力(1)

绿岛野狼 wrote:
有人说,烟草是可以防蚂蟥的,因而,经常吸烟的人,是不会受到蚂蟥的骚扰的,呵呵,你信不信呢,,

那天大雾岭之行,在下大坑村的时候,凉叔叔打包了二十多条蚂蟥下山,而我,却一条都没有,呵呵,,

不信.
你听哪个讲呀?我只是说你们吸的烟敷在被咬过的蚂螨伤口上,可以快速止血哦.你没有并不是因为你吸烟了,而是因为你一个可能是走的较快,另外是你一直在注意吧?不然你怎么能看到而且打掉呢?可不要误导别人做烟民啊
其实那天我们下的那个,应该不是大雾岭,而是十二灶顶.至于它是否属于大雾岭山系,这个就要问凉叔了.
另外我发现,如果把裤脚扎的紧紧的,一定要很紧,并且要跟袜子连起来,不要露出皮肉,这样不用戴雪套蚂螨也进不去.这是本次我的经验.呵呵.当时有七八条蚂螨趴在袜子上及扎口上,却没有一条能溜进去吸我的血.可惜给他们吓的忘记调戏蚂蝗了.

发表于 2008-5-7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本月(五月)讨论话题----山蚂蟥,如何防患和克服心理压力(1)

是我同事说的,他说他以前是打猎为生的,呵呵,一笑而过,,
发表于 2008-5-9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本月(五月)讨论话题----山蚂蟥,如何防患和克服心理压力(1)

蚂蝗讨论啊~~
偶不是怕蚂蝗,偶是觉得那玩意儿要是真咬到了,肯定要流血,我本身就凝血不好,据说那咬了更不容易凝固,要是流太久多恶心啊,虽然也流不死,所以一听有蚂蝗我就总怕怕的~~:}):}):}):})
发表于 2008-5-9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本月(五月)讨论话题----山蚂蟥,如何防患和克服心理压力(1)

蚂蝗有啥怕的,问问小鸟怕不怕
上次天露山我被咬了八口也没事..........8D8D8D
不过有点烦.....)))
鞋上涂点风油精<膏状的>就没事,我看见蚂蝗爬下鞋....所以这次没事
发表于 2008-5-9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本月(五月)讨论话题----山蚂蟥,如何防患和克服心理压力(1)

我是怕血流不止,是在是有点恶心~~衣服上全是多烦啊~
发表于 2008-5-11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本月(五月)讨论话题----山蚂蟥,如何防患和克服心理压力(1)

上次去天露山被蚂蝗咬了一口,这次下山发现雪套里有两只蚂蝗,袜子上有两处血迹,说明蚂蝗隔着袜子咬了我两口,时间再长点,也许蚂蝗就直接爬到腿上亲密接触啦,还是不能小视蚂蝗啊!蚂蝗太多,确实有些恐怖,我的建议:只要将与鞋子接触处的雪套里层涂一圈风油精即可,既省事又方便可行,一般而言,蚂蝗不可能直接钻透鞋面和雪套而接触皮肤的,只可能通过鞋子与雪套的空隙爬上去,只要把这条道路给堵死,蚂蝗就没有办法啦!
发表于 2008-5-18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本月(五月)讨论话题----山蚂蟥,如何防患和克服心理压力(1)

下西坑被咬过一次,流了约24H的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友户外网

GMT+8, 2024-4-29 05:08 , Processed in 0.12353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